唐安永专栏|捉萤火虫的记忆
作者:唐安永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7-27 14:24:43“萤火虫,打灯笼,飞到东来飞到西,晚上不用怕,萤火虫送回家……”时至今日,每当想起儿时的这首童谣,童年时候与小伙伴在盛夏的夜晚追逐萤火虫的场景,像电影里的镜头一样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盛夏傍晚时分,成群结队的萤火虫在小路边,在房前屋后,在水沟边,忽左忽右,时高时低地飞来飞去。它们是那么无拘无束,又是那么自由自在,仿佛整个夜晚只有它们存在。一只只萤火虫像一盏盏绿幽幽的小灯笼,在茫茫的夜空下来回穿梭,给夏夜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夜幕降临,分散在田间地头的小伙伴们像归巢的小鸟,披着星光,哼唱童谣,急急忙忙地赶回家,草草扒完碗中的饭。随着一声呼喊:“走哟,捉萤火虫去!”院子里的小伙伴带着捉萤火虫的工具,匆匆来到广袤的田野里追逐上下翻飞的萤火虫。
披着如水的夜色,小伙伴们来到房前的地坝里、稻田间、溪沟边、树林中,望着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小伙伴们的目光如磁铁般。望着天女散花般的萤火虫,大伙儿有的伸出双手,“张牙舞爪”地扑萤火虫;有的拿出塑料袋,双手捏住袋口,追逐萤火虫;还有的在捉住很多萤火虫时,兴奋呼喊,稚嫩的声音响彻沉寂的山村,直到消失在山的尽头。
捉萤火虫比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捉得最少的小伙伴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俯下身子充当“马儿”,捉得最多的小伙伴就可以享受“骑马”。
玩累之后,小伙伴们躺在厚厚的草地上,借着如水的月光,仰望萤火虫翩跹,心里不禁产生疑问:萤火虫为何只在盛夏才出现?为什么它的尾部会发出幽幽的光?它到底对人类有益还是无益?多少个疑问,都随着轻柔的晚风被轻轻带走,我始终没有找到心中的答案。
直到上了中学后,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有关萤火虫的知识。生物课上,老师详细地讲解了萤火虫的相关知识,我弄清楚了萤火虫夜晚发光的原因,也弄清楚了萤火虫是益虫。我还知道了萤火虫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它的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好与坏。作为一种生态指示昆虫,萤火虫随时提醒着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老师为了激励我们从小发奋读书,还常常给我们讲晋代车胤囊萤的励志故事:车胤自幼聪颖好学,但家境贫寒,常常没有油点灯,为了能多读书,夏夜就去捕捉大量的萤火虫,用袋子装着用以照明夜读,日积月累,学识与日俱增,成为天下知名的大学者。
出于好奇,我也有过尝试在萤火虫光下学习的“荒唐经历”。我小心翼翼地将一只只萤火虫装进塑料袋里,挂在墙上,然后熄灭油灯,像模像样地拿出书本翻阅。只可惜,不一会儿,那微弱的亮光就相继熄灭了。
后来老师告诉我:“萤火虫的光其实可以亮很久,是你把塑料袋口扎紧了,萤火虫缺氧窒息。”现在想来,我深感愧疚,对不起那些小生灵。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去年春节,儿时的伙伴难得聚到一起,大家不约而同地聊起儿时捉萤火虫的情景。谈及此,大伙儿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想再次去体验捉萤火虫,重温儿时的单纯快乐。
编辑: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