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长夏牧歌
作者:易玲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8-01 11:33:37在我的故乡,七八月暑假,乡下正是“双抢”时节(指抢收抢种),稻子黄了,黄豆炸了,绿豆荚脆了,高粱、玉米也该收了。正好,漫山遍野的各种水果也熟了,水蜜桃、黄桃、李子、梨子、西瓜、甜瓜,还有池塘里的莲蓬、菱角和鸡头米……大人忙不过来,孩子吃不过来。
我每年都在外婆家过暑假,那是山坳里的一个小村庄,山上是果场,山下是稻田。
每天早饭前露水还没散的时候,大人就已经割好一担黄豆荚挑回家门前地坪里来了。把豆荚摊平铺开,太阳才刚舔到地坪边沿。割豆荚的时候,就是再热也必须穿长袖长裤,不能图凉快穿短衣短裤,否则,豆荚会把皮肤割得伤痕累累,疼痒难耐。摊平豆荚,去水井边喝瓢沁凉的井水,呼噜噜洗把脸,刷啦啦洗洗胳膊腿,凉爽醒神了,这才去吃早饭。
吃过早饭再下田里割稻子。这活儿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忙起来,从不到十岁的孩子,到六十多岁的老人,都得参与。我也跟着舅妈下田割稻子。出发的时候,一人一顶草帽,一条湿答答的毛巾搭在草帽檐儿和脖颈相接处,戴上袖套,握着镰刀,抱一个大西瓜,拎一个大茶罐,茶罐里装着深水井里刚打上来的井水。
太阳俯瞰着大地,阳光犹如金色花朵一样怒然绽放。饱满的谷穗摇曳着阳光的足迹,阡陌之间充满生命的颗粒。把西瓜和茶水放到田埂边阴凉处,各自站好地方就开始干活了。每人一般以180转身胳膊能够到的宽度为限,从稻田这头到那头,各自前进着割去。刚开始我连镰刀都不会拿,刀刃往上翘,一下就割破了手指,鲜血沁出来,手掌红了一大片。后来才知道,刀刃应该往下抿,左手握住稻茬,右手握住刀把,轻轻一带,咔嚓一声,稻子就被整齐地割下来了。把割下来的稻子整齐地一把一把摆好,抬头看去,看不见别人的身影,只能看到稻田一畦一畦被蚕食一样在缩小,割稻子的声音沙沙的,也像放大了的蚕食声。割累了就直起腰来,眯缝着眼望一望头顶的烈日,天太热了,太阳像在头顶炙烤。咕嘟咕嘟喝一大碗水,口太焦渴,喝得太急,下巴上两道水线直流进脖子里,胸口里。周围蝉噪声此起彼伏,还有别的不知什么虫儿在吟唱。偶尔脑子里像有一阵啸叫长鸣,将其他一切声音远远隔开;鸣啸过后,蝉叫虫吟声重又无比清晰,无限放大。
近中午了,收工回家前,坐在树荫下休息片刻,一人一支冰棍或一瓤西瓜,透心的凉,透心的甜。
小一点的孩子,到田间就是来玩的。水稻田,田边多有沟渠,水声潺潺。田里泥土润湿细腻,光脚踩上去凉凉的,软软的,舒服极了;稻茬扎在脚心痒痒的,酥酥的,好玩极了。青蛙、蚂蚱和小蜘蛛在眼前跳跃爬行,田沟边水流里有蝌蚪在游,有泥鳅在钻,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兴致盎然。
漫长的中午时分,村子里静悄悄的,白晃晃的日头下杳无人影,只有老人在堂屋门口边耷拉着眼皮打盹,边用长竹竿驱赶地坪里啄食稻粒豆粒的鸡鸭。孩子们在阴凉的巷子里或大树的浓荫下玩,跳绳、跳房子、丢手绢、踢毽子等。有的举着长竿粘知了、打枣儿。
头天割的稻子,第二天赶早就要脱粒,晒久了稻粒会自己脱落在田里。也是赶清早,或者半下午,大人们把打谷机扛到田里放好,踩动踏板,带动滚筒飞转,滚筒上有一个个突起的U形钢环,排列整齐;孩子们颠颠地来回跑着,把地里码好的稻束一把把抱过来递给踏板上的大人,等着他们把稻子放到滚筒上,嗡嗡嗡,唰唰唰,稻粒纷纷脱落飞扬,又落回打谷机的仓斗里。
夏天的雨总是毫无预兆地突然造访,晒稻子晒豆荚的时候,大人们分外关注天色,太阳一藏起来,头上墨云翻涌,就赶紧拿出箩筐、谷斗和扫帚,手忙脚乱地收东西。有时雨来得太快,实在来不及收拾,只好把谷子豆子往地坪中间堆成堆,盖上大块塑料膜或油布毡。豆子调皮,经常咕噜噜自行离开队伍,孩子们就到地坪外泥地里寻找,找满两口袋后交给奶奶或外婆,炒熟了当零嘴吃;侥幸没被找回来的,一场雨后,第三天就发了芽,长成肥壮的豆芽菜,无处遁形。拔回来洗干净清炒或凉拌,是一盘爽口好菜。
太阳要下山了,红霞满天,蜻蜓盘旋,蛙鸣声此起彼伏,村子里炊烟袅袅。多数人家都把桌子搬到门前地坪里吃饭,有的端着自家饭碗就溜达到别人家饭桌旁。吃过饭后,村边池塘里分外热闹,池塘一半被密密层层的荷叶覆盖了,另一半是沸腾的,喧嚣的。池水温热,男人们穿着裤衩站在池塘边洗头洗澡;女人们在池塘对面青石板上浣洗衣服,捣衣声在整个村子上空回响;男孩子们一个猛子扎到荷花丛中,采一把莲蓬,丢几个到岸边女孩子手里,自己边仰着凫水边在水里就吃开了。
到了晚上,夜空幽蓝,皓月皎洁,凉风习习,繁星点点。家家搬出被汗水长期浸渍成红棕色的竹床竹椅,点上蚊香,在地坪里纳凉。老人们悠闲地坐在摇椅上,摇着蒲扇,聊着闲天。孩子们一群群跑着笑着闹着,追逐蜻蜓和萤火虫,或者把从收割脱离后的稻田里捡回来的稻穗稻粒,扔到地坪边驱蚊的谷壳谷糠火堆里,火是暗火,稻粒扔进去,毕毕剥剥一阵炸响,就成了爆米花,又香又脆。
稻随风里熟,桃逐雨中红。绿荫生昼静,蛙声作管弦。双抢时节的乡村,是一曲旋律时疾时缓的田园牧歌。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