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辉专栏|昆仑山寻玉——西行游记(三十三)
作者:赵利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8-01 11:37:06自古以来,玉石和丝绸在丝路上双绝并美,被看作是中外友好交往的信物。《天工开物》记载:“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
每年夏秋之间,来自昆仑山的雪洪,从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把山中的白玉、青花、碧玉裹挟而下,冲往河流的下游。白天日光亮处,夜晚月光盛处,河水中必有美玉。甚至在城镇附近,人们都可以幸运捡到玉石。经过河水多年冲刷的玉石,磨去了棱角裂口,和田人称之为籽玉。新疆和田从东到西分布着36条大小河流,都源出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其中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双流汇成和田河,向北注入塔里木河。河水中的和田籽料浑然天成,是玉石中的极品。“洪水咆哮,玉儿快来……”这是在和田流传的《采玉歌》。几千年过去了,人们仍旧踏河捞玉,希冀玉石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河里的挖玉人,如水草般生长在河床上。人人扛一把铁锹,或是洋镐,在洪水退后的河流里捞挖玉石。他们知道,哪里泛起白浪花,哪里就会有美玉显现。玉龙喀什河里有白玉,喀拉喀什河里多墨玉。和他们混熟了,有经验的挖玉人就会告诉你,挖出的玉石如果有水线,有漆皮,里面有坑坑子,那种就不值钱。没有裂口,有皮子的,肉细细的嘛,那个就值钱。一大块玉,值几百块的有,几万块钱的也有。对于挖玉人来说,洪水既带来财富,也带来生命危险。洪水或因悄悄融化的雪水,或因一场迅疾的暴雨,等挖玉人察觉时,往往发现自己已被困在了河流中。去偏僻的河床挖玉,他们多结伴而行,彼此能有个照应。
市场上,玉价在几年间,暴涨了上万倍。河里的玉石越来越少了,挖玉人只有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河流上。但这一行,现在是越来越难做了。河里的人越来越多,挖玉人的命运,与河流中的石头一起随波逐流。“河水滥觞经过处,天生美玉胜蓝田。”和田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诗人、画家、雕刻家的灵感,和田玉自古就被雕琢成珍贵的装饰品,其色泽晶莹、滑润、明洁,加之雕刻生动逼真,深受人们的喜爱。小到普通人手中的一个把件,大到故宫里五吨重的大禹治水玉雕图,都产自昆仑山。玉石下山出河,穿州过府,从玉门关进入中原,开始了一种新的流动。
队员小张捞到一块石头,白如羊脂,他十分兴奋。我说:“你那是打火石,不信给我打一打,能燃着一支香烟。”小张半信半疑,拿给我玉石,又递了支自制的卷烟。我闻了闻烟草味道,才对他说:“看你这娃挺实在的,我出个谜语,你答上来羊脂玉归你,答不上来归我。”小张醒悟过来,想抢回白玉已经晚了,只得猜我的谜语。“世上有一种官,不但不挣钱,还要给人家赔钱!这是什么官?”他苦苦思索。看他猜不出,我晃了晃羊脂玉,启发说:“你当初想送对象,什么礼物来着?”小张猛然开窍:“是新郎官!”我还给他玉,说:“这块羊脂玉太小了,哪个姑娘瞧得上?你陪我去趟阿拉玛斯玉矿,叔给你整个大的。”
一个月前,队长他们就进山了。捎下来几块样石,让我去地质部门做鉴定,再写一份矿脉分析报告。这次,我想借送报告的机会,去山里转转。兴许风蚀雷电,山涧溪谷中,能捡到一块上好的美玉呢。南上昆仑,没有马不行。这个号称“万山之祖”的大山,东不见头,西不见尾,宛如齐天的墙垣兀立。我和小张骑着马,半天穿行在飞瀑流泉的山谷里,半天迂回于险峻的岩岭之间。地势渐次增高,气温逐渐转凉,草儿不断地变换着颜色,由浓绿转为青翠。山愈高,路愈险,我俩只好下马徒步登山。进了一道山坳,眼前出现一片石头山。刚进来时,还是红阳高照,一霎时,漫天飞扬起雪花来。石山中氧气稀薄,我俩走一段路,就得停下来喘口粗气。遇到上陡坡,我拄着木棍还感到两腿发软,小张干脆拽着马尾巴,让马儿拖着他到坡顶。七八月间,阳坡雪水融化的咆哮声特别响,背阴的谷底和溪槽上,仍然冰块累累,连下面的岩石都是白色的。这座巍立的石头山,就是阿拉玛斯玉矿中心。
阿拉玛斯矿产白玉。山坳中盖有八间石瓦房,外面还有几顶帐篷,是工人们的宿舍。百丈悬崖上,矿井密布,采玉工挥舞着锤钎开采玉石。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打破了深山里的宁静。我们上到山顶,钢钎的音响更加强烈了,但由于山势异常陡峭,几乎看不到山腰上附岩贴壁的采玉工人。他们采的玉石有棱有角,叫作渣子玉,珍贵的玉石是藏在岩心里的。露出的矿脉,被雪白的岩石夹住,有宽有窄,有时蜿蜒回转,有时直下岩心。阿拉玛斯玉石矿,并非一般人想象的整坡整岭,而是矿井一脉相连。井依矿脉的走向分布,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绳索上,结着许许多多个疙瘩。
下到矿井里,有的矿工在用铁耙清理岩石渣子,有的在聚精会神地下钢钎取玉。粗粗的钢钎楔进玉苗自然的纹路上,这些纹路只有行家才看得出。大锤每砸一下,便发出清脆的声响,钢钎也随之跳得老高,每进展一厘一分,工人都要砸好几锤。震碎的石屑有些成了粉末,让人惊异玉石是何等的坚硬。一位老采玉工告诉我:“别以为力气大就能挖出玉来,取玉是一桩细活儿。先要学会识别玉和石的不同,与玉相连的岩石叫玉石根,看来像玉却是石,最难区分。取得不好,玉石俱碎,浪费了珍宝;或者以石代玉,白费力气。玉石越大越成材,雕刻师是依照每块玉石的自然形状来构思,然后下刀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玉工取玉时,得十分注意才行,尽量为他们留出更大的想象空间……”他的话语朴实,娓娓道来,犹如山涧里流淌的雪水。顽石与美玉同在,世道与人心共存。
进入宝山,我却空手而归。昆仑山寻玉,我自忖寻到了一种特别的匠人精神。
(作者系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