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唐伟专栏|童书如月

作者:唐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8-07 14:35:06

undefined

妻子时不时就会给女儿购入一两本童书。

有时忙了一天,躺坐在沙发上,我会不由地拿起翻翻。一开始不觉就是写充满魔幻的书,可没看几段就被吸引。

翻开书,故事开端“一只猫从窗子里面猛地跳出来……那算得什么,我是猫!猫没道歉一声,连头也不回一下,只弓起了背,竖起了尾巴,慢腾腾地跨开大步,若无其事地向前走。昨天夜里,我一伸爪子就逮住了十三个耗子!”

短短几句,就把猫的蛮狠和无礼刻画得栩栩如生,简洁却传神,生活中的场景一下子就映照到脑海里。这只猫瞬间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校时教过的课文。我首先想到的是老舍先生的《猫》,这只猫可比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傲娇多了,倒像丰子恺先生的《鹅》,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鹅和这只猫都有些傲慢,但这只猫更显得霸道。我越往下读,越觉得这只猫仿佛就在眼前,我就看着它四处惹蝶、花圃闯祸。没几页,这只骄傲虚荣、好逸恶劳的“想飞的猫”就淋漓尽致地刻在我的印象里。

这只想飞的猫,顽皮淘气,多像我的小女儿。她每次闯祸,或是与大女儿闹了矛盾,要么“先发制人”,要么“恶人先告状”,多像陈伯吹先生笔下这只“猫”!自从有了二孩,我和妻子就早已商定,以后两个孩子相处“帮理不帮亲”。妻子不偏不倚,帮着孩子梳理缘由,大多都是小女儿的“蛮横无理”。我们稍一指责,她就发脾气,经常摔东西,孤立在角落,一言不发。这还不够,还嘟着小嘴,噙着泪花,耷拉着脸,一副“委屈”的模样。我们若都不搭理,她就会左右瞥视,不一会儿就会来“巴结”我们。家里的父母都比较喜欢静,也喜欢文静的孩子,但这时他们又看不过去,一把将小女儿拉过去,抱在怀里,“乖乖”“幺儿”,各种哄和溺。若父母没在家,我和妻子往往不会搭理,让她学会冷静,学会掌控情绪。善良的大女儿心疼妹妹,就会靠近小女儿,想着各种招哄她开心。

没一会儿,这“猫”一般的小女儿又恢复了模样,叫着嚷着,活脱脱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整个家里又开始闹腾起来。

这本童书越来越入迷,我被陈伯吹先生的文笔渐渐吸引。曾有一段时间,我以为经典的都必须“大部头”。后来通过在乡村小学教书和阅读女儿借阅的绘本,我才渐渐明白,经典不必大构思、大题材,只要是适合的就是经典。比如,课本上那些看似普通的课文,却深谙着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间,寥寥几句勾勒,就能把景描透、把人写实、把事述清。又后来,在女儿借阅的绘本中,我通过断断续续地睡前陪读,深刻感受到了儿童文学作家的不易和伟大。

我驾驭不了“大部头”书,一本书往往要“啃”几年。所以我往往一次最多购两本,有时买来一年半载都未拆封,因为我知道一旦拆封就应虔诚地阅读。15岁时,我从一篇篇粗糙的课堂作文出发,从一开始的一群人,渐渐变成几个人,最后成了孤身一人。行走18年,文字从萌长成稚,后从稚渐成青。而今渐渐褪去青,但依旧还是这条路上的“牛犊”。《平凡的世界》《人世间》这些经典非常人能构思,更何况付诸笔端。我敬畏这些文学前辈的勇气和毅力,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时代,文字注入了作家的血肉,他们的灵感皆独特。有的来自精彩或苦难的生命历程,有的来自滚烫的血液,有的深藏在鲜活的村庄……

啃不了“大部头”书,那我就阅读女儿们的童书。我越读越喜欢,越读越敬畏这些绘本、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我深知这些弥足珍贵的灵感和文字,都是无数个日思夜想地构、无数次熬更守夜地写、无数回披星戴月地改,才呈现出这般鲜活、生动、美好。每一句、每一个章节、每一本书都来之不易!

女儿的一本本童书让我有收获、得启发、受教育。童书如一轮明月,或在空中,或在心里,照耀着每一颗童心,历久弥新。

(作者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委干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石柱县作协全委会委员)

undefined

编辑: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