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夏夜乘凉忆当年
作者:罗坤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8-07 16:03:02乘凉,在我们当地叫“歇凉”,意思是天气炎热,找块阴凉的地方歇歇。
20世纪70年代,川中丘陵山区没有公路,也没有通电,交通靠走,通信靠吼。庄稼人白天忙农活,夜晚气温高,屋里热,蚊虫又多,总睡不着。
天擦黑,人们就陆陆续续从自家屋里带上小板凳或竹席,到竹林坝或生产队大晒坝歇凉。
人们东一块西一块地把竹席摊开,小孩子就趴在竹席上睡,大人们则坐在小凳子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无关紧要的话。有时就只是坐着,专心听草丛中或竹叶上的虫鸣,一抬头便看见满天的星星,还有一轮弯弯的月亮。
母亲总是告诫我们:“小孩子不能随便指月亮,不然睡着了月亮仙姑要来割耳朵。如果不小心用手指了月亮,便要马上捂着耳朵念‘月亮婆婆,莫割耳朵,娃儿给你烧个馍馍。吃半边,留半边,娃儿放在枕头边’……”
我很好奇,往往趁父母不在的时候,故意用手指着月亮,可我的耳朵一直都好好的,没被割过。后来长大了,细细想,月亮长得像一把弯弯的镰刀,那是母亲为了让孩子早点睡觉,编织的善意谎言吧。
跟大人们一块儿乘凉,那是我们小娃儿最开心最温顺的时刻。
邻居张爷爷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时常来找爷爷歇凉,两位老人咂着叶子烟,老远就看见两个火星子忽明忽暗。
张爷爷最爱讲两姐妹智斗熊家婆的故事:有一家子是三娘母,妈妈和两个小女娃,住在离寨子不远的山坡上。妈妈要去远方走亲戚,喊住在寨上的外婆来照看两个小外孙女。外婆在路上被熊家婆吃了,熊家婆就伪装成外婆,想去吃掉两个小女娃。熊家婆进屋,不敢坐板凳而要坐米缸,聪明的姐姐发现了熊家婆的尾巴,于是两姐妹智斗熊家婆的故事开始了。
极简单的情节,经张爷爷浑厚的声音讲来,听得我们冒细汗。后来母亲给我们讲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夜晚来临,两姐妹和熊家婆一起入睡,妹妹睡里面,姐姐睡外边。睡到半夜,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把姐姐给惊醒了。她一听,原来是熊家婆在吃东西,就问,家婆,你在吃啥子?熊家婆说,没吃啥子,是你家公给我的几颗沙胡豆。姐姐说,给我吃点吧。熊家婆说,没得了。姐姐不信,说我爬起来拽你的包包。熊家婆说,这里还有一颗,拿去吃。姐姐接过手一摸,黏糊糊的,哪里是沙胡豆,分明是一个小手指头。她突然明白了,吓得直打颤,心想这下完了,跑也跑不掉,又没人救,只有想办法逃走才是。
此时田野里蛙鼓喧天,乡村之夜祥和而温暖。可我们总疑心熊家婆会出现,那些神秘的怪物会出现,惊厥了我们的梦……
父亲是读书人,上过高小,还是村干部,每天晚上,我们一边歇凉一边听他讲《罗家枪》《精忠报国》《三打白骨精》《牛郎织女》《聊斋》《诸葛亮》《武松打虎》等故事。萤火虫为我们点着灯,蟋蟀为我们伴着唱,惬意极了。
年少时的每一个夏夜,我们都在故事的包裹里乘凉。这样一直到土地承包,大集体的保管室、晒坝拆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晒坝,渐渐失去了少年的天真与快乐,走向远方追求诗和梦想。可在无数夏日夜晚一个人独处时,少年时在晒坝乘凉听故事的惬意,梦牵魂绕,成了一种无法磨灭的乡愁。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