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党刊全媒体看甘肃③|从“粮仓”到“种仓”,“制种冠军县”的背后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观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8-08 17:43:23
盛夏的河西走廊,千里沃土,生机盎然。
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成片的玉米正拔节生长,孕育丰收希望。
这片位于祁连山下、黑河岸边,因水丰多泽而得名的土地,是历史悠久的灌耕农业区,曾是全国一熟制地区夏粮单产冠军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国生产的每100粒玉米种子当中,有13粒产自临泽。
“全县近60%的耕地用于玉米制种、60%的农民收入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玉米制种、60%的农民从事玉米制种产业,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临泽县种子管理局局长孔兴明说。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方民族。
临泽盛产玉米,在玉米制种产业上更是下了大功夫,通过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高标准打造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成集“一站两台三中心”于一体的种子生产技术服务中心,让一粒小小的玉米种子成了全县的金字招牌,更成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走进临泽县国家级玉米种子技术服务中心,位于二楼的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内,技术人员正在实验台前,细致地对每一颗玉米种子进行检测。
作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临泽县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车间”。仅2022年,临泽就发展玉米制种29.45万亩,总产种子1.32亿公斤,产值突破18亿元。
产量有了,质量究竟如何,需过检测关。检验中心配有300多台件种子质量检验仪器,主要建设有种子纯度、净度、芽率、水分常规质量检测区,品种真实性检测区,种子活力检测区,转基因检测区四大分区。在这里,送检的玉米种子将经过严格检测,保证其达到上市标准,让购种农户妥妥放心。
“检验中心已通过农业农村部种子检验检测能力认证,获省农牧厅颁发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合格证书,具有玉米品种DNA分子真实性检验和转基因成分检测能力。”孔兴明介绍,自2015年建成运行以来,检验中心年均检验种子样品3000余份,在做好甘肃河西玉米制种基地种子质量检验工作的同时,将业务拓展至宁夏、内蒙古、新疆、贵州、云南等9地。
提供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只是临泽县国家级玉米种子技术服务中心的其中一项功能。中心综合服务大楼内配套有“一站两台三中心”,即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耕地质量监测站、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监管信息平台、农产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控指挥平台、张掖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其中,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耕地质量监测站主要提供耕地质量监测服务,引导种子企业合理布局品种,指导玉米制种品种与耕地环境实现“最佳搭配”。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监管信息平台主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端的田间生产数据采集管理信息化、玉米制种基地管理信息化、种子生产田间状态的视频监管信息采集信息化、种子质量认证管理和追溯信息化管理,并与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联合开展卫星遥感制种基地监管试点。农产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主要承担全县农产品、食品、药品的常规检测业务。农产品质量信息监管指挥平台主要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档案、生产档案、投入品管理等7个方面实现质量监管全覆盖,使农产品持“身份证”上市。张掖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则是临泽县打造的全市第一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要开展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等领域服务,以此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最大限度盘活农村资源资产。
积极发挥技术服务中心作用同时,临泽县还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不断稳定生产链、提升加工链、完善服务链,助推玉米制种产业呈现出蓬勃生机。
要想粮食丰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近年来,临泽县把建设高标准农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土地连片整治、水肥一体化配套、轮作倒茬、增施凹凸棒有机肥消除连作障碍,实现“一户一块田”“一企一基地”。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6.53万亩,其中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20.76万亩,建成玉米制种“五化”基地12万亩。
通过实施玉米制种基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临泽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优质基地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强强联合,实现营收本地化。截至目前,全县已引进配置种子企业32家,18户知名企业落户园区,建成现代化加工中心14座、加工生产线24条,年加工能力达25万吨。
与此同时,该县还聚力做优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项目,搭建“土地托管”服务平台,推进“全托包干”“自主点单”“半托保姆”等玉米制种“耕种管收”全链条托管服务,实现亩均节本增效518元。
让人惊喜的是,结合推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依托提供玉米制种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临泽县全县村集体经济实现大幅提升,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达3个,50万元以上的村达5个,85%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让当地农户荷包更鼓、干劲更足。
阅读更多
重庆党刊全媒体看甘肃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看甘肃发展变化”全国党刊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编辑:王雪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