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梁专栏|藏在面条里的深情
作者:王国梁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8-10 20:57:21所有的面食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面条。
面条起源于我国,据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我的心里,面条如同温厚智慧的长者,总是不动声色地陪伴着人们,潜移默化地传递着烟火人间的滋味。我们几乎意识不到面条在餐桌上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但是如果没有它,就会觉得餐桌上少了温暖的慰藉,连日子都变得寡淡了。不得不承认,面条是一种暖胃暖心的食物。
相比于其他面食,面条始终保持着简单质朴的面貌。它不像馒头、花卷、烧饼、饺子之类的面食那样,可以变化出万千姿态。它永远是细细长长的模样,任凭风云变幻而不改初衷。我想四千多年前的面条也一定如此,它们长长的,如同一条条白浪在沸水里翻滚,日子就这样热气腾腾地过起来了。面条陪伴着人们,细水长流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我甚至觉得,餐桌上如果少了面条,即使七碟八碗摆成花朵,即使山珍海味轮番上阵,日子也会缺乏最踏实贴心的温暖气息。面条不仅可以用来果腹,也是对人们的情感慰藉。
虽然面条的形状单一,但是它却被全国各地的人们吃出了层次丰富的口味。我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人们的口味各异,因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面条文化”。比如北京的炸酱面,河北的打卤面,兰州的拉面,四川的担担面,上海的阳春面,如此等等,面条的故事说起来恐怕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真可谓博大精深呢。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口味怎样变化,面条始终是保持本色的。如同一个人,在尘世中摸爬滚打,几经锤炼,尝够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他的本心却始终未变。岁月沧桑,本味如旧。
我们对某种食物钟情,除了食物本身的味道之外,更因为食物背后的记忆,那是更值得品味的。曾有人说过:“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的确如此,我的“面条情结”,应该是源于母亲。记得小时候我生病时,母亲摸着我发烫的额头说:“发烧了,我给你煮碗面条吃,吃完就好了!”母亲做手擀面很拿手,一转眼的工夫,一张面片已经被她叠到案板上了。只见她手起刀落,“当当”一阵响,面条已经切好。她拎起面条,轻轻一抖,一条长长的瀑布就垂了下来。又是一转眼的工夫,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就摆在了我的面前。母亲做的面条吃起来筋道爽滑,我一口气吃掉一大碗,病也好了一大半。
说来奇怪,如今的食材如此丰富,美食如此之多,但我在难受的时候,最想吃的还是一碗面条。生病的时候,没胃口的时候,心情沮丧的时候,疲惫不堪的时候,一碗面条就能把我的生活热情重新激发出来。记得曾看过的一部电影里有这样一幕——妻子对回家后疲惫不堪的丈夫说:“给你煮碗面!”“给你煮碗面”,这就是烟火夫妻最美的情话。没有什么能像这句话一样,让人感觉到对家的万般依恋。人间烟火,面条情深。
如今在我家依旧保留着过生日吃长寿面的习惯。我们都不喜欢吃生日蛋糕,觉得那种东西太过于甜腻。而一碗长寿面里,藏着生活的万千滋味,有对过去一年的留恋,也有对未来一年的期许。吃一碗长寿面,一年顺顺溜溜,面条里都是亲人的祝福。
悲欢离合平生事,酸甜苦辣有滋味,一碗面条慰平生!
(作者系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编辑: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