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圣洁的黄莲

作者:黄炜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8-15 11:43:11

黄莲,神秘而亲切的名字。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黄莲乡,因地理位置偏僻,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的自然风貌。一石一景、一岭一景、一木一景、一草一景,既有草木石峰遥相呼应的自然奇观,又有巍峨险峻,一览众山小的俊雅,是一朵光彩夺目的圣洁之花。

黄莲雾多,从进山起,雾就没散过,时浓时淡,时近时远。石头润润地透着水色,就连青苔都能滴出水来,让人看一眼都觉得冷。

雾气笼罩了山坡,但仍能看见草木繁茂。树叶儿微微泛起的鹅黄色,给冷清的山坡抹上了一丝暖意。偶尔闪出的一两树山花,也是稀稀疏疏、影影绰绰的,十分惹眼。雾在升腾,在倾泻,在无声无息地流淌。那些就要化作白云远去的薄雾,挣脱了山的纠缠,轻轻淡淡、丝丝缕缕地飘在空中,把人的目光越引越远,最终抛弃在半空。山坡一层接着一层,山间蕴生的烟雾明确标示出众山的前后关系,使远山更朦胧,更混沌。山浸在雾中,雾并不呆板,不时揭开一点点幕帐,露出的山石树木就如飘浮在空中的海市蜃楼,随着雾气流淌,雾幔中的景物不断变化形态,时隐时现,像腾云驾雾的怪兽,转眼间又化作乘风破浪的船,变幻无穷,妙趣横生。

雾遮住了黄莲乡群山的面容,更撩起了人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气温低,温润的水蒸气容易形成雾,黄莲乡山中每年的雨雾天气多达两百天呢!

雾是水的梦,有水的地方都起雾。山谷间流水潺潺,雾气便弥漫在谷底。崖脚瀑布飞泻,腾起团团水雾,湿漉漉沾在石壁上又凝成水珠。高峡平湖,水面如镜,一丝丝白雾竟能像丝线般从水面抽出来,飘着飘着又散尽了。

水是山的魂,有山的地方就有水,山水总能完美依偎,水从山走,山护水行,刚柔相济,暗含阴阳协调之妙,寓意繁衍生息规律。

黄莲乡地处天花坪原始森林、后深溪大峡谷、深根螺蟹大山间的地堑地带。后深溪,听听这名字就令人神往。可是到了后深溪,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水,而是山。近山草木葱茏,小灌木盖住了土色却掩饰不住群山巉峭;远山如搭在高架上的绿毡,斜斜向下铺开,褶纹生硬。放眼望去,两边山坡相向伸出、左右参差、山大沟深,却没有溪水。

溪水去哪儿了?溪水在沟底。下到沟里的路异常艰险,耳擦悬崖,足临深涧,最终还是被阻于一座高崖之畔。闻水声响起,仍不见溪流,站在崖头探身下望,高处不胜眩晕,只见身下溪水如白练,在山石草木掩映中显得断断续续,转过山脚流向了远方。

行走野外的人都知道,在险峻山间没法看清楚所处位置的整体面貌,须从对面坡上选择角度,所以就有了“对坡勾绘”看远山的作业方法。站在崖上,对面山上崖如斧劈、奇峰林立的景物更加真切。岩石壁立千仞,自是一种沉稳的巍峨,石壁前冒出的石笋挺拔俊秀,仿佛要与石岩一竞高低,巍巍颤颤,像一只只巨大颀长的纺锤,迎向天空高高竖起,直抵岩头。更让人称叹的是数枚石笋按照高矮顺序排列整齐,比肩相邻却绝不相互依附牵扯,从头到脚自我独立。是它们清高吗?不,仔细看那缠绕在石笋上的皱纹,龟背鱼鳞已记录了它千万年来的风霜侵袭。如果石笋有思想,它应该和人一样是在独守清贫。

令人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不仅是石笋,在阳光在映照下,对面山上怪石数不胜数,这是“猪八戒背媳妇”,那是“玉女下彩楼”,更远些的是“干沟水倒流”,每个名字都包含着生动的故事。再看山石形状神态,果然惟妙惟肖,让人产生无尽遐想。

都说华山西峰是沉香用斧头劈出来的,庐山九十九谷是秦始皇用鞭子抽出来的,可眼前的高岩奇石呢?是水冲刷出来的,专业来讲,是海洋地震切割出来的。

水,至柔之物,却能克刚。一泓清水从大山深处流来,从崖头注下时碎作一股小雨,从坚硬的石头上流过,冲刷出一道深深的沟槽。水在沟槽内左冲右突,涮出一个个空穴,伴着空穴发出“叮叮咚咚”的流水声。前面的水流散作飞雨,后面的来水又源源不断注进沟槽,千年万载,刻得沟槽越来越深,也将黄莲大山切割得如此雄奇。

山势雄奇的地方一般都伴有溶洞,黄莲大山中,叫得出名字的溶洞就有二三十处,其中最大的要数湖南洞。

湖南洞幽深莫测,据说可通湖南省境内。未到洞口,先见一柱雾气绵绵不断向天空升腾扩散,龙行蛇游,蔚为壮观。湖南洞隐藏在崖壁之下,洞口树木遮掩,翻腾着的雾气贴着湿润的洞壁冒出洞外,升向空中。

初进洞时还算宽敞,越向里走洞越狭窄,光线越暗,从洞内吹出的气流带着一股腥味,洞顶还不时滴下水来,让人心头一阵阵发紧。洞内结构非常复杂,分布着大量石笋、石柱、石幔,大洞小洞盘根错节,飞流暗泉随处可见,十分壮观。近年来,湖南洞的奇丽已引得无数探险队进洞勘测,但各队的勘测结果大相径庭,探测者各持己见,以致让人弄不明白湖南洞到底有多深,只好长叹一声“山有多高洞有多深”。

山高离天近,激浊清扬,落在天花坪上的云都是净的。

天空明净,湛蓝透亮,一尘不染,近得仿佛伸手便可触摸,人却不敢贸然出手,生怕弄脏了天幕无法擦拭。阳光亮得刺眼,山石、草叶都反射着明晃晃的光斑,到处都闪烁着散碎的银光,让草地上的小花们不敢露头。

远山叠嶂,山影相映,如一幅反差强烈的风景油画,高光明快,阴影深重,线条清晰,显示出黄莲乡群山的气势磅礴。看得着迷间,天色突然阴暗,暖烘烘的阳光隐去,让人顿觉高山风寒,抬眼望去,原来是云团遮住了阳光。云朵的阴影投在地上,同样明暗清晰,不一会儿,云朵又被风儿吹碎,阳光烤得让人脸上发烫。

再看天花坪草场,风吹草木见牛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天花坪山色迷人,气势也逼人,总让人感觉和内蒙古草原一样。进入天花坪,人已不由自主地投入了大山的怀抱,成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恣意伸展,无拘无束,不再瞻前顾后,心胸变得像天花坪一样开阔。

天高地阔,云轻风净,天花坪静谧得过于庄严,连草丛间鸟虫一两声低唱也辄起即止。

传说,在天花坪上喧哗会触怒天神。但天神是不存在的,在高山上放声疾呼会招致云雨倒是真的,因为空气中缺乏尘埃,水气无以依附凝结,因此形成不了云雾,而声波激荡能促使水气微粒凝聚,所以,原本晴朗的天空在喧闹之后会突然乌云密布,当地老乡便以为是天神不悦,雨就落了下来。

黄莲人尊重自然,认为山川鸟兽草木皆有灵性,无不呵护关爱,甚至顶礼膜拜,所以能与万物和谐共处。他们善良淳朴,感恩上苍眷顾,厚待生灵,以至于黄莲大山始终树木葱茏,林内鸟声啾啾,珍禽异兽种类繁多,兽迹处处可见,为黄莲大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黄莲人善良,但善良不代表懦弱,苗家人的骨子里就带着正义与刚强,上螺蟹村的石笋峰上,至今还保留着清代时当地农民与官军对抗的遗迹:老百姓无法承受官府盘剥压榨,组织起来武装抗捐抗税,被官兵围剿退守石笋峰,气势汹汹的官军竟奈何不得。何也?皆因地势险要,易守而不能攻。石笋峰周身崖壁直立,莫说人不能攀,兽也无奈。山后仅有一条石阶可爬上峰顶,除此之外无路可上,而这石阶狭窄陡峭,步步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之地,攻打石笋峰无异于痴人说梦。正面看石笋峰,一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形如巨笋,左右匀称,石壁光滑,草木不生,纵有天梯已难攀援;侧看石笋峰,高高突兀于群山之上,如一艘巨舰,首尾高翘,雄霸万顷烟波,无与匹敌。

苗家人并不蛮横好勇,他们淳朴热情,通情达理。对远来的客人,主人捧起苞谷酒,按次序相敬,得知客人从不饮酒或不胜酒力,主人绝不强求。酒至半酣,苗家人伴着芦笙唱歌起舞,笙声悦耳,曲调悠扬。

黄莲人勤劳,每天早于日出时分便下到田间,但黄莲毕竟是高寒山区,坡地庄稼广种薄收。黄莲大山的平地虽少,可是用如诗如画来形容绝不为过,稍平缓些的山脚,黄莲人沿等高线修起梯田,梯田边缘随坡脚固有峁壑或凸或凹,形成一层层虎皮花纹的梯田,既规律又灵动。梯田层次分明,如弓如月,如葫芦,如牛角杯,平平展开,宽处不足盈丈,窄处仅能过牛,却片片自然大方。插了秧苗的田间绿茵喜人,才放进水的水田亮汪汪一片,映着天色,映着云彩,竟如天镜跌碎散落在了人间。如果没有坡边瓦房,这景色何似人间?正因为有瓦房提醒,这景色只能在人间了。

黄莲大山的风物景色总在反复变换交替着,这分明是大山在与人们对话,可我却不能勾勒出它的整体形象。黄莲简直就是一个谜,它像含羞的少女,偷偷一个媚眼便能勾人魂魄。

黄莲的雾给黄莲大山增添了几分生气,黄莲的雨是上苍赐予黄莲人的琼浆玉液。黄莲像一首歌,黄莲像一首诗,黄莲像一幅画。

黄莲,既原始神秘,又沉稳威严,更自然豁达。

黄莲,像安详的老人,经历无数沧桑却依然安然面对世事变迁;黄莲,像强健的青年,一刻不息地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希望;黄莲,像朝气蓬勃的少年,正一路欢笑奔向明天。

黄莲,像一位先贤,遍地灵香,开满着圣洁之花;黄莲,像一朵莲花,神秘灵动,正开在巍巍的大娄山之中。

(作者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胡晨愉 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