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心”彰显“四性” 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走深走实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8-21 13:55:05“文以载道,以用为贵。”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是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主题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
为更好发挥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难题、推动发展的作用功效,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思想伟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贯彻到调研全过程,聚焦“四心”,彰显“四性”,努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持续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
真察实访守初心,确保调研成果转化的真实性。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是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检验,调查研究是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各种期盼,这就要求我们弘扬实事求是精神。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四不两直”“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等方式,求真务实听民情、察民意、汇民智。要学会和群众交流,练就与群众“打交道”“拉家常”的过硬本领,与群众在共鸣中共振、在共识中共情,听到真话、实话、心里话。要学会透过现象抓本质,既看“热闹”也看“门道”,做到窥一斑而识全豹,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掌握事物的逻辑、规律和本质,进而形成富有指导性、科学性、创造性的思考和建议。要戒骄戒躁、慎终如始,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责任感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
善于论证显匠心,确保调研成果转化的实效性。要充分论证调研成果的合理性。目前,大部分的调研工作已形成调研报告,但是,调研报告仅是阶段性成果。要对已形成调研报告进行一次“回头看”,既要看其是否南辕北辙,是否违背了调研的初衷和本意,也要看其是否泛泛而谈,是否发现具体问题和提出有力举措,还要看其是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否坚持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论证整改措施的针对性。调查研究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势必会发现各式各类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认真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制定整改举措。要充分论证整改措施的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杂乱无章”,要以刨根问底、追根溯源的态度,切实把对策“提实”,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要充分论证创新举措的务实性。创新的基础是务实,有价值的创新是对客观实际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分析,是基于事物发展的内在现实需要。伴随着主题教育向纵深推进,很多同志的调研成果蕴含不少新意,有很多新思考、新提法、新举措,但是这些新的举措必须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必须要通盘考虑、广泛请教、小心求证、系统决策,严防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变相出现。
健全机制求入心,确保调研成果转化的长效性。通过建立巩固调研成果长效机制,推动成果转化入脑入心。要多渠道健全沟通协调机制。要紧扣市委“一统六化”的基本要求和实践路径,通过整体智治水平的提升和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强班子聚合力提供保障、为谋发展建新功提供参考、为解难题做决策提供思路、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资料和数据,从而行之有效地拓宽成果转化运用渠道,使调研成果实现价值最大化。要全过程健全跟踪监管机制。要深入贯彻市委“885”工作机制思路,按照八张报表、八张问题清单、五项工作机制要求,对成果转化运用中遇到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实时分析研究,对成果转化运用的总体成效进行系统评估。要注意用调研成果转化情况检验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持续提高调研工作的整体水平。要多方位健全综合考评机制。要按照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的工作要求,在调研成果转化中不断完善综合考评机制,通过系统完善的考评,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基层党组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能力,从而更好彰显主题教育的“红岩味”。
注重评价汇人心,确保调研成果转化的惠民性。要广泛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采取专题座谈会、专项访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较准确了解了群众所盼所想,对前半段的调研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成果转化中依然要重视对群众意见的收集,主动下沉一线,深入群众,访实情、听真话,把群众之所想、所需、所盼纳入成果转化内容。要务实解决群众面临的难题。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针对调研反映出来的问题和需求,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处理。对普遍性、制度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优化;对个性化、差异化的问题,要下足“绣花功夫”,回应到群众心坎上;对发展性、超前性的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积极开展引导,努力做到惠民有感。要灵活调整调研转化的成果。要坚持群众口碑导向,要时刻关注群众对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的评价,如果群众对成果的转化运用有意见、不满意,我们就要重新审视、认真反思、及时调整,最大程度呈现调研成果转化的惠民性。
(文章系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究及文艺创作专项项目)
编辑: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