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宋扬专栏|古镇新场

作者:宋扬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03 22:51:06

明明是古镇,却取名“新场”,新场古镇就是如此奇特。

新场古镇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最后的川西坝子”。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兴起于明朝嘉靖年间,是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船”型水乡古镇,有浓郁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水文化及古建筑文化气息。

古镇旧时是守卫边疆的“思安寨”,自古以来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商贾往来频繁,物资、信息、文化都在这里广泛交流,这些,对古镇的建筑、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思安广场”在古镇入口处。广场上按比例复建了两栋碉楼。碉楼既有川西民居的显著特点,又兼具西方建筑的部分特征,彰显着古镇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化。碉楼背后立着一个巨大屏风,上面题刻着“正本清源”四个大字。

刚步入古镇,一群头发花白的退休老人活泼泼的歌声便从我前方的桥上传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老人们容颜已老,但心态却是年轻的,他们都仿佛还是当初的少年。他们走的那座桥,便是古镇历史上最悠久的“九洞桥”。“九洞桥”因顺河而建,故又名“顺河桥”,历史上被称为“江源第一桥”。在桥侧面观桥,只见“九洞桥”横卧溪水上,中间洞大,两头洞小。九个洞,洞洞大小不一。桥身微拱,轻波般起伏,若潜龙初动,在绿林掩映中,古意十足。

不止“九洞桥”,在新场古镇有水的地方,间隔不远即有桥。新场古镇历史上有很多桥——石桥、廊桥、铁索桥不一而足。这些桥或独拱,或连拱,或为平桥,或为坡桥,形态多样。桥下的溪水时而平缓若镜,水里树木的倒影静止得像岸上景物的复制品;时而跌流成瀑,小瀑潺潺之声不绝于耳,那些树木的倒影遂摇曳起来,又变得抽象画一样朦胧迷离。

古镇之所以又被称为“最美的天府水乡之一”,皆因出江河傍镇而过。出江河发端于西岭雪山,奔流至新场古镇变得阔大。从出江河引水入镇,相传始建于东汉。引水口称头堰,以后依次分出二堰、三堰以至六堰和长流堰。历经数代人改造,建成引水枢纽拦河溢流坝及进水闸、冲沙间,并对渠系加以整理,现有效灌溉土地五万余亩。千百年来,这一引水工程一直运行良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堪称缩微版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难怪有当地诗人写诗赞它——“西岭峰头雪,化作出江流。出山涛喷碧,入堰溉田畴。膏腴五万亩,华年七百秋。环境长珍重,明珠莫漫投。”

新场古镇现有文保单位二十多处,景区内现存清代和民国的川西民居建筑达二十余万平方米。其中,古镇核心区上、下正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下正街始建于东汉时期,街道布局二纵二横,呈“井”字形,极具川西民居风情。我一路走过去,只见临街建筑都是二层青砖木构,下层为商铺,上层作贮物之用,商铺后,还有院落、天井、居室。

古镇既是旅游景区,也是古镇居民的家园。这里有他们最真实、最朴实的生活。古巷悠悠,石板路被岁月和经年累月于其上行走的人、牛、马磨出了深深的坑洼。路过一民居,屋檐下,柴禾一根根规整码着堆;金黄的玉米棒子挂在长竹竿上,等待主人空闲后一颗一颗剥下玉米粒儿;门板上新春时贴下的年画已经泛黄脱胶;晒干的丝瓜瓤挂在门板两边,那是准备售卖给游客的纯天然洗碗用品;“修自行车、配钥匙”的布制店招在秋风中轻轻飘动。在古镇,这样亦农亦商的人家占比颇高。古镇外就是肥沃的西蜀大地。珍惜土地,不忘农耕,古镇人的生活糅杂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既留得住乡愁,又看得见未来。

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南来北往的主要驿站,自古以来就是客商云集、经济繁荣的商贸重镇。古镇的茶叶、木材、煤炭、大米和杂粮等五大市场的吞吐量极为可观。

“五大市场”首推茶叶市场。古镇是周边乃至巴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朝康熙年间茶业商号达数十家,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经的古镇,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铺和挑着木桶叫卖的茶贩,茶香弥漫了整个新场。喝茶的同时,会佐以茶食、糕点、糖果、菜肴等,这就又诞生了独属古镇的美食——肥肠血旺、麻香鸭等。“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引得古镇周边成都、邛崃、新津的老饕们慕名而至。

如今的古镇茶铺,更贴近自然。竹林下,古树边,茶椅就那么随意地摆着。闲情品味人生茶,我要了一杯清茶,茶椅上一躺,听溪声,听竹叶滴水声,听林中秋蝉浅唱,远方的邛崃山若隐若现,悠悠然,陶陶然,顿觉秋风小雨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真乃人生一大享受。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勤劳的新场人向往宁静淡泊的简朴生活,学会了品茶的清香,体味生活的苦涩甘甜。我在古巷慢慢走着,马帮的铃声,茶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那青瓦、那门板、那窗棂、那青石板上声声回荡……

不知不觉间,我已走出古镇街巷,我的眼前便是宽阔的出江河了。出江河对岸的山霞蔚云蒸,河上架起一座廊桥,名“永安廊桥”。“永安廊桥”横跨出江河,过河就是邛崃市茶园乡。“永安廊桥”曾是大邑、邛崃两地人民来往的必经要道,也是两地山、丘、坝物资交流的通衢。早在清嘉庆年间,史志就已有“永安廊桥”建桥的记载。1921年,新场、西江(今茶园)两乡士绅发起募捐翻修永安桥。这座桥工程浩大,桥身全长27丈,宽1丈,桥下石砌六个大型桥墩,支撑着巨木桥梁。“永安廊桥”先后历经多次翻修、重建,如今,它已成为古镇的另一标志性古迹,也是本土群众和外来游客休闲、赏景的绝佳去处。我走上桥去,桥两侧有长木椅可坐。静坐桥上,凉风从远方习习出来,神气清爽感油然而生。桥头,当地老婆婆在售卖竹笋、野菌、野菜等山货。这些山珍吸引了不少游人好奇的目光。

古镇人重生活的享受,也重家风、礼仪、文化的传承。在一些人家的大门处,我看到“天地万物和至贵,古今百善孝为先”“行善积德乃治家要义,读书明理是为人根本”的对联;在“家风”宣传栏上,我看见“子弟好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里皆亲、妯娌和睦”的家训……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古镇人都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古镇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让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使古镇的每个家庭都成为了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聚古神州古风古韵,积新中华新气新运。好一个古镇新场,好一个新场古镇!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