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马海霞专栏|豆荚茄在秋凉中退场

作者:马海霞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03 22:52:06

秋凉后,茄子长势趋弱,母亲把菜地里的茄棵拔了,然后翻土锄平整后,准备种菠菜。看着家里仅剩的五个紫胖子,我长舒一口气,母亲问我,怎么消灭了它,我说,随便,反正吃到头了,味蕾终于解放了。

比茄子先行一步退出菜地的是豇豆,山东大部分地区称长豇豆为“豆橛子”,我们这里例外,我们淄川城南“乡语”主打一个短平快,能用一个字说明白的,绝不吐两个字,“儿”呀“子”呀,这些可有可无的词,统统砍掉,说话像刨地,落地有声。

所以,豇豆,我们也不随大多数山东人叫“豆橛子”,我们叫“豆荚”,说这个词时,还得给它搭配一个伴侣——茄,豆荚茄是菜地里的“显眼包”,不分伯仲。

它俩不仅结伴在菜地里称霸,还结伴出现在餐桌上。

豆荚茄在我们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词,公平说,豆荚茄既能单打独斗自成一菜,又能双剑合璧,炖烂在一个锅里。豆荚茄炒、凉拌、炖、做馅料包饺子,各种做法各来一种的话,能撑起一桌酒席。

豆荚茄是时令菜,也是家常菜,大多数人都喜欢,坏就坏在它们生长旺盛,浇点水,就铆足了劲儿长,今天刚摘了,明日又长足了腰身给你看。

山珍海味天天吃也有腻的时候,豆荚茄也不例外,从初吃欢喜,到久吃生厌,用不了十天。

但餐桌上吃啥,母亲说了算,明天母亲做啥菜,根本不用问,去菜地里转转就知道了,啥菜该摘了,肯定第二天先吃啥,皱眉噘嘴都没用。口头反对,母亲会开始话说当年,她小时候别说菜,有点咸菜就不错了。

小时候我常记得,每年菜地里豆荚茄丰收时,我和哥哥会抬着一篮子豆荚茄去给城里的亲戚送。一次我俩想偷懒,抬着豆荚茄抄近路给农村的大姑家送去了。

刚进大姑家胡同,迎面走来了表弟,一看是给他家送菜,连连求饶说,他家天天吃这些,今天好不容易把地里刚摘的豆荚茄送人了,眼瞅着午饭要迎来餐桌上的变化,我们这一篮子菜此时出现,岂不是和他作对?

这天,表弟没敢留我们去他家坐坐,忙不迭地接过我手里的扁担,把菜一路送到城里的亲戚家。

作为农村长大的娃娃,提起豆荚茄都眉头紧蹙。前段时间,“山东人被豆橛子逼疯”上了热搜。在豆橛子丰收这俩月,不少山东人内心的口号是:山东豆橛子拿点走吧您?

豆荚茄丰收时,作为自给自足的农户,发出这样的呐喊确实是心里话,但人的味蕾有反复性,丰收了,对其恨大于爱,没有豆荚茄的季节,舌尖又思念它们的味道。市场上买的,哪有自己菜地里种的新鲜水灵,摘着方便呀。

十多年前,我们这里就不再耕种土地了,可有种地情结的我妈,愣是在家门口开垦出一片菜园,种点时令蔬菜自给自足,鉴于豆荚茄高产,自销困难,送人也困难,母亲决定少种,精种。今年总共种了4棵茄子,几架豆荚,没想到今年豆荚茄大丰收,一天就摘四五个紫胖子,豆荚也长势喜人,蹭蹭长个儿。

母亲吃不了,儿女家挨个送,一次母亲去给大哥家送菜,进厨房发现,上次送的菜还躺在塑料袋里,扣都没解开。

送大哥家的菜,他不及时吃都烂了。母亲说,即便不心疼菜,还心疼自己的力气呢。气得暗暗发誓,再也不给大哥家送菜了,除非他打电话要。

我宽慰她,侄女和侄子都在外地工作,大哥大嫂单位都管午饭,他俩就晚上回家吃一顿,晚上还减肥,吃不了多少。再说,估计也吃够了。母亲瞅着桌子上的青椒炒茄子和排骨炖豆荚茄也犯了愁,终于承认了:“别说他们,我也吃够了。”

自己吃够了,母亲开始将目光瞄向亲朋,送了几次后,亲朋也开始婉拒,说家里还有。总不能让菜烂在地里,我给她出主意,家门口是公园,晚上散步的人不少,不如放公园门口,谁稀罕谁要。

母亲想了想说,免费菜,谁好意思白要,不如象征性收点钱。我打印了一张收款码,上面写着:自己地里的绿色蔬菜吃不了,拿出来贱卖,五角钱一兜。

每天下午,母亲把小椅子搬到公园门口,再把自己家消耗不了的豆荚茄装方便袋里,放在椅子上,把收款码贴在椅背上。

无人售菜,钱付不付无所谓,菜送需要的人,浪费不了就行。

晚上,我的手机响了,有人扫码支付了5元。我以为是拿菜的人看错价格了。第二天晚上,母亲又把一兜豆荚茄放到椅子上,这次收到了4元。隔天,母亲放了一兜,我又收到了10元。

母亲感慨,不种菜的人稀罕这些绿色蔬菜,人家拿走了,也不占咱的便宜,都目测一下斤两,按市场价格付了款。有人觉得种菜不容易,多付款的也有。

母亲在公园门口放菜有十几天了,从未有人扫码支付五角钱的。扫码支付就像开盲盒,每天价钱都不同,价格盲盒每次打开都超出我的预料。善意回赠善意,温暖回报温暖,让人心生感动。

盲盒收款,母亲感动的同时又感慨,自己赚了他人便宜,这样不好,明年豆荚茄少种,绝对不能种这么多。

呃,这话听着这么耳熟,母亲貌似年年此时都说一次。

豆荚茄让人又爱又恨,各种吐槽背后,其实是土地带给人们的富足感和满足感,一畦菜地,随便种几棵豆荚茄,一家人一夏天的菜就有了着落,甚至连亲朋都跟着沾光。

初秋,豆荚茄从菜地退场了,心里还有些许留恋和不舍,不舍的不仅是豆荚茄味道的夏日光阴,还有被豆荚茄撑起的丰收的喜悦和那些豆荚茄引发的故事,那么丰盈,那么温暖。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