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任静专栏|大树小院记

作者:任静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08 23:47:31

小院藏在一条简陋的古巷里,从外面看,很不起眼,与毗邻而居的院落,毫无二致。“吱呀”推开一扇古朴的大门,眼前一亮,才发现里面却是别有洞天——闹市中的一处“桃花源”。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田园牧歌式风光——碧绿葳蕤的小菜园。各色时令蔬菜长势正旺,枝头果实累累,园子姹紫嫣红,紫汪汪的茄子,鲜红翠绿的西红柿,青红辣椒,豆角架上垂吊下来一串串繁密的老豆角……尤为喜人的是中间一树枯枝上高高挑着几穗金黄的老玉米,像旧时酒馆门前高高挑着的杏黄酒旗,衬得塞上一方天空愈发高远澄碧瓦蓝,令人联想到曹雪芹“杏帘在望”的意境: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田畦交错间,是一条短短的甬道,铺有黛青色条石,两旁很艺术地竖插着高低参差的小木棒,中间有一眼古井,井栏高筑,井盖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几颗鹅卵石,仿佛仙人留下的一盘残棋。四维墙壁饰有一排或竖直向上、或菱形交错的竹篱笆,其上垂挂一枝白色的水萝卜种籽,往年收获的几串辣椒串子,石桌上一堆沟壕深邃、抱起来沉甸甸的老南瓜,勾勒出一幅自给自足、岁月静好的水彩画。一株苍翠的青藤攀爬上篱笆,为初秋的小院,点缀了一线生机与春意。

视线越是深入小院,惊喜越是一个接着一个。在菜园豆角架旁,悠闲地伫立着一只足有两搂粗的水瓮,在阳光下闪烁着黑油亮光的釉色。水瓮外面还垂挂着一把洋铁马勺,瞬间唤醒了童年生活的记忆,使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那镀了厚厚时光釉色的老物件。那时,大人们去地里干一天活,乏困得人仰马翻,又饥又渴,回家来头一件事,便是走到大瓮跟前,舀一马勺沁凉碜牙的凉井水,咕嘟咕嘟一口气灌下去。孩子们在外面玩得十分饥渴了,也会匆匆跑回家,举着大马勺咕嘟咕嘟猛灌一气。很奇怪那时候人们的胃口,少有油水,常常饥渴,却是嚼钢咬铁般的坚实。小院主人热情地介绍了这个大瓮的功能,原来是过去大户人家院落里必备的灭火器。我不禁联想到司马光童年时所砸的那口大缸,大概也是此类功用吧。此刻,我仿佛透过清凌凌的一瓮水,望见了家乡炉火正旺的灶屋,那里终年注满井水的一排水瓮和咸菜瓮,无声地铭记着乡下父母勤劳和持家的本色。

小院的老物件可真不少,有牵系着曾经豆蔻年华的一架秋千架,还有一口抹不去农耕文明印记的驴槽,这口硕大的石槽是有幸的,告别了荒草寂寂的乡村,成了都市小院里一景,用来储水与洗漱浇灌。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地流着,宛如渗流不竭、涌流不满的一眼石泉。篱笆旁搁置着木质饸饹床子,有明显的裂纹,似乎犹在氤氲旧时光里的人间烟火气。周围几把古旧的小椅子和木板凳,好像还留有旧时光的余温,仿佛依然停驻在从前的窑洞里。熹微的光线透过碎木格子窗户照进来,窗外雨雪纷飞,滴水成冰。屋内,全家人围炉而坐,烤着柴火,灰烬里有时会埋伏几颗红薯,屋里渐渐飘逸出了一股诱人的香味。孩子惦记着炉灰里的烤红薯,吃得心不在焉,大人们各自埋头唏哩呼噜喝着大海碗里的红面抿尖,并不介意屁股下面的小椅子时不时会发出一两声轻微的咯吱声。那情景,会让人有些恍惚,仿佛一下子就进入了岁月的深处。

院子里最令人稀罕的是大磨盘圆石桌,色泽青蓝,薄厚均匀,质地坚硬,有砂岩石常有的粗粝纹路,用料应该是闻名于世的清涧石板。来客安然围桌而坐,聊天,品茗。桌上的茶具皆为老物件,每个茶杯的色泽与款式皆不相同。其中一个茶杯,大如小碗,略像杯的模样,胎子轻薄,釉色水润,看起来有几分拙朴之气,几分憨厚意味。座中有人不识金镶玉,竟将其当作烟灰缸弹烟灰,引来一阵笑声。也有人懂得文物,告知此杯为晚清之物,价值不菲。透过茶杯厚厚的包浆,恍惚看见那些马上得天下的汉子们在岁月深处“嘚嘚”策马而过,耳畔隐约闻听纳兰性德的轻吟浅唱:“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壶中是一款大树红茶,泡得酽酽的。我其实不善品茶,更不懂茶道,正口渴着,端起茶杯一通牛饮。还别说,饮啜间竟能从香气馥郁、滋味醇厚中,渐渐领略到回味甘爽的人生况味。我不禁脱口喊道:“好茶!”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曾经诗意地说,“茶是人行草木间”。啜饮一口大树红茶,恍然置身于萋萋芳草间、阴阴嘉木下,再抬首望一眼小菜园,各色菜蔬正在阳光下舒展身姿。

屋子里又是另一番天地。八角桌、太师椅、炕桌、书柜、大床、床上的被褥,皆是旧物古董。纵观全屋,几乎就是一个袖珍的博览馆。各种雅致陈设,无不折射出小院主人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其中有一条春凳,据说是明清之物,造型简约、线条流畅,给人以视觉美感。春凳与床齐高,比条凳宽,可盘腿而坐,可和衣而卧。我恍然望见时光深处的美人,端坐春凳上,托了腮倚靠在桌边,仰头凝视着墙上的字画;地面一个水红色蒲团上卧着一只慵懒的猫,暖暖的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意念中的镜头变得美轮美奂,像是一幅来自《红楼梦》中的静物画。

对于我,最吸引眼球的当然还是书柜。书柜里陈列得满满当当,其中最醒目的要数两排路遥文集,十七个版本,一本不落,从中足以一瞥小院主人对路遥的情有独钟。路遥作品中颂扬的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当然对小院主人也产生过积极深远的影响。他像大多数读者那样,沉浸在路遥为我们建构的小说世界中,随着路遥丰富细腻的笔触,一起悲,一起喜,一步一步奋发向上。

在陕西众多作家中,除了路遥,贾平凹也是小院主人特别关注的一位大家,他的书柜中几乎收藏了贾平凹出版的每一部作品。就是在这个书柜里,我竟然发现自己的三本书忝列其中,与有荣焉。那天由于尊贵客人众多,无暇与小院主人探讨阅读心得,引为憾事。

客人陆续走进小院,晚宴是在小院的大磨盘圆石桌上进行的,请了专业的酒店厨子,饭菜的丰盛美味自不待说,其中两道菜直接取材于小菜园。一道凉拌茄子,为了造型好看,仍留着茄子把,每夹一筷子都要在茄子把上撕扯。大家嫌撕得拧巴,干脆让厨子拿刀出来直接切走了事。茄子蒸得有点硬,未挤水,吃起来略有涩味,不过整体还是蛮可口的。还有一道凉拌青西红柿,酸咸适度,清爽开胃,最适宜佐酒。酒是好酒,菜是好菜,晚宴上的氛围十分热烈,大家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气氛融洽。墙上有一幅贾平凹所赠字画:“秋山凉月群鸿过,老圃疏枝旧友来……”倒是与此情此景,十分契合。

我原本不善饮,酒过三巡,再环顾四周,已是视线飘忽,不辨天上人间。那一夜,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院里,真真切切领略了闹中取静独风雅,寂夜星繁自酩酣的情味意绪。

我想假若自己果真有一支如花妙笔,倒真想铺一张宣纸,蘸足墨,运足气,恣意挥洒把它描摹下来,转赠给小院主人。

(作者系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

编辑:郭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