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芳专栏|“白露”瓜干香
作者:马雪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09 10:57:06作者简介:马雪芳,江苏省常熟昆承湖外国语学校美好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学高级教师,常熟市学术带头人、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学习之星,上海市《快乐学习报》特聘执行主编、河南省《教育信息化论坛》特聘编辑,长期致力于小学生阅读、作文研究,出版专著四部,在全国各地教育报刊发表教育散文、教育教学论文千余篇。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在我家乡有个习俗,时序一到“白露”,小孩子就可以去村里任何一家的菜地里尽情采摘瓜果。在采摘瓜果时,即使主人家正好来菜地,他也不会说孩子们是在偷瓜果,反而会心一笑,然后再拿出几个花皮瓜放进小孩们的篮子里,让他们带回去。因此,小时候的我总盼望“白露”赶快来临。
“白露”过后的一段时间,每天我一放晚学,除了割一大篮羊草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各家各户的菜地里寻觅黄皮香瓜、花皮瓜、酥瓜等。
我收获回家的各种各样的瓜,奶奶会把它们不刨皮直接一剖为二,刮去里边的瓤,切成条,然后洗净沥干水分,放在竹匾里,搁在老井边的洗衣台上晒。到傍晚,奶奶把晒得半干的瓜条倒入一只粗陶敞缸。奶奶眯起眼睛,估摸一下瓜条的分量,就抓起粗盐“簌簌”地往瓜条上撒,然后把撒下的盐全部拌匀在瓜条上。之后她搬来一块干净的磨石,将其端正地压在瓜条上,末了在缸口盖上一只斗笠,防止小虫子飞跌进缸里。
两天后,只见磨石下沉了,被瓜条里溢出的汁水完全淹没。奶奶搬走磨石,用铜勺把汁水一勺一勺地舀进一个绍兴甏里——这些汁水是上好的腌水,加入一点面粉,调匀,炖出来是一道上好的小菜呢。
奶奶在井台上放两只长凳子,凳子上搁两根已发着暗红的粗竹竿,铺上一条干净的竹篱笆,把瓜条一条一条均匀地排列在竹篱笆上晒。两天后,瓜条晒得差不多干了,奶奶捧着瓜干装进一个大口甏里,用一根约半米长的棒槌用力压实,再把两片晒干的大荷叶盖在甏口上,然后用细草绳扎两圈。这时,奶奶的额上早已经全是汗珠了。
二十多天后,一大甏腌瓜干就完成了,这些瓜干是我们一大家子之后几个月的小菜呢!
早上,奶奶在锅里放两汤匙菜油,熬熟后把切细了的瓜干倒入锅里炒,这一大碗炒瓜干就是一家子早饭的小菜呢。炒瓜干清香、鲜美、脆爽、微甜、有嚼劲。中午,奶奶总会炒一大碗多放了点菜油的辣椒瓜干。瓜干斜切成两公分长,呈淡黄色,辣椒丝碧绿,看着这颜色已经让人食欲大振了。虽然一家子吃的往往是粗糙的籼米饭,但有了这辣椒瓜干,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
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队上放三刻钟工让社员回家加餐,好补充点能量继续下午繁重的体力劳动。父亲、母亲、姐姐、大哥会盛上一碗中午剩下的籼米饭,再从甏里抓出一些腌瓜干下饭,他们吃得“哗啦哗啦”地响。就这样,奶奶腌制的这甏瓜干一直可以吃到初冬,也为家里省下了一大笔开支。
小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白露”后村里人就会允许小孩随便采摘瓜果呢?直到上了初中后我才明白,原来“白露”后,村里人要开始处理菜地上的瓜藤,拆掉小河边的瓜棚,播种其他蔬菜了。那时,物资比较匮乏,小孩子一年四季也没啥好吃的,索性就“白露”开始让孩子们吃点瓜果吧!现在想来,村里人的心地是多么善良啊!
“白露”来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奶奶腌制的原汁原味的瓜干来。现在我懂得了,其实我怀念的瓜干的味道,就是奶奶的味道啊!
编辑: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