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赵利辉专栏|白玉夜光杯——西行游记(三十五)

作者:赵利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17 01:11:17

在昆仑山下的溪涧中,我捡到两个窝窝石,很像喝酒的小碗,被河水冲刷得珠圆玉润。小张已还了马,背着一麻袋玫瑰石,累得气喘吁吁。我说:“你辛苦了,咱们喝两杯去。”我晃了晃手中的白玉盅。

找了一家饭店,上好酒菜,我郑重对小张说:“这些玫瑰石,你不能一个人独吞了。回去后给队里单身的小伙子,每人分一个。”小张脖子一扭:“凭啥呀?我大老远背回来。”我说:“一块玫瑰石定一门亲,你是‘猪八戒背媳妇’,只能背一个。”他这才不吭声了。饭店老板看见我们用的白玉盅,端详了一会儿说:“这是和田夜光杯!”我心中窃喜,赶忙站起来敬了他一杯。新疆人喝酒豪爽,一般不来回推让。饭店老板显然是个老江湖,两杯酒下肚侃侃而谈:“夜光杯早先是用和田白玉做的,特别珍贵。将酒倒入杯中,对着月光看通体透明,称作光明夜照。后来,甘肃酒泉独产夜光杯,那是因为祁连山盛产祁连玉,产品明透不亚于和田白玉,但是量产多了,就不如二位手中的昆仑杯稀有。”他竖起大拇指赞叹说。

我相信饭店老板的话,这里懂玉的人很多,多数是他们个人的经验。晚上回到地质队宿营地,小张将夜光杯拿了出来,看会不会发光。他嫌房间不够黑暗,干脆钻进被窝里看。我说:“又不是夜明珠,你还真以为是个宝呀。”折腾到半夜,小张没了兴趣,渐渐进入梦乡。看看月亮上来了,我取出半瓶残酒,倒满夜光杯,自斟自饮起来。想起唐代诗人王翰的诗,不如改编一下:“半瓶白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戈壁君莫笑,勘探休假几人回?”“好诗呀!好诗!”队长不知什么时候站立在窗外,他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

果然,队长拿着白玉矿的检测报告,让我去酒泉工艺美术厂,邀请厂里的技术员来矿上做培训。“咱不是去挖人家墙角,而是希望合作经营。白玉矿不做深加工,单靠开采,这样发展恐怕走不长远。”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说:“术业有专攻,我们地质队擅长开采,您也许考虑多了。”但这趟差,我还是很愿意跑一趟,我听说那里有很多“玉女”,正好可以解决地质队单身汉多的问题。

来到美术厂的陈列室后,我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夜光杯,有喇叭形的酒盅,有仿古齐口平底杯,有西式的高脚杯,还有各种雕花杯。展柜里还陈列有玉石大碗、小碗、盖碗和玉雕烟斗等艺术品。观其色泽,白的似羊脂,黄的如鹅绒,绿的像翡翠,黑的赛乌漆……可谓光彩熠熠,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工艺美术厂的厂长看了阿拉玛斯玉矿的检测报告,特地请我参观了工厂的料场和生产车间。料场里面堆放着许多的玉石料,大的如斗,小的似鸡蛋,有各种色彩,这些玉石料都是从一百多公里外的祁连山深处运出来的。采玉的季节是每年的五月至十月份,这期间虽然是夏末秋初,但祁连山的深处,却有如严冬。采玉的工人住帐篷、生篝火,消雪煮食,生活极其辛苦。为了多采玉,工人们通常加班加点地干。以往每年,全厂只需要采一百多吨玉石料就够了,而现在,因为市场需求的增加,每年需要采三百多吨。

夜光杯作为一种玉琢的酒杯,在西周时候就已经有生产了。据汉东方朔所著《海内十洲记》中载:“周穆王时,西域献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故名夜光杯。今天,酒泉生产的夜光杯,全部用祁连玉巧磨细琢而成。厂长告诉我,祁连玉分老山玉、新山玉、河流玉三个品种,颜色则有黑、白、墨绿、淡黄等多种颜色。用祁连玉生产出来的夜光杯,质地精细,纹理自然,色泽鲜亮,杯壁薄得如鸡蛋壳一样。它光滑透明,轻巧异常,晶莹可爱,还具有在高温低寒条件下不爆裂、盛酒不变味、天然光泽长期不变等特点。生产夜光杯的工艺很复杂,前后需要经过二十五道工序,一道比一道严谨精细。我看到工人们在车间按照设计师画风图样,正忙着裁凿。为了提高质量,抛光时在老工艺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道细磨工序。

玉雕技术的学习都是老中青传帮带,老玉工精雕细磨,精益求精;青年玉工学习聚精会神,雕刻一丝不苟。我和一个“玉女”攀谈起来,她停下手中的活儿,十分大方地说她是一名学徒工,目前已经初步掌握了些雕刻技术。我问她多大了?有没有对象?她立刻羞红了脸:“你问这个干吗呀?”我趁机拿出一块沙漠玫瑰石,说地质队有个她的老乡,托我送给她的。姑娘瞪大了眼睛,就是猜不出是谁?我告诉她,神秘老乡会主动来找她的。

临走,我买了一对墨绿色的高脚杯。这种杯子,在透明中,有墨绿色的水纹和云状的图案呈现。注酒满杯,酒虽高出杯边但不外溢。我心想,要是小张和那姑娘将来成了,我就把这对盛满喜酒的夜光杯送给他们。

(作者系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