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马庆民专栏|读书,无所不在

作者:马庆民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17 16:42:06

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不断迭代更新。不管阅读载体如何迭代、阅读方式如何更新,“开卷有益”的宗旨始终如一,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永恒不变。

一个有志向的人,必定是喜欢读书的人,因为只有读书才能给人智慧,给人信念,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人生在实现梦想中有信心和勇气。

朱熹在《童蒙须知》谈到读书时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意思是要大家读书专心致志,一本正经。

不过,朱熹的这个理论,也让很多人产生疑惑——仿佛读一本书必须先有前提条件:要安静,没有打扰;要有书房,要有长案;要窗明几净,正襟危坐……这么下去,对于一天到晚东奔西走、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而言,只有双手一摊:“我不是不读书啊,实在是没有环境,条件也不允许。”

如果非要强调读书的条件与读书的环境,那除了做学生外,恐怕大多数人都不具备了,这样难道就不读书,就不能读书了?

这时候,不妨学学古人。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浪漫,有“高斋风雨记论文”的高雅,也有囊萤凿壁、孙康映雪、黄生借书的刻苦……这些无不指向读书,无不在告诫人们,无论是花团锦簇、佳人做伴,还是凄风冷雨、寒夜孤灯,种种环境都不应当阻挡人对于知识的渴望。

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他认为只有这些地方最可以集中注意力。

欧阳修的“三上”典故,后世效仿者,甚至超越者,络绎不绝。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经常在喧闹的大街上捧书而读,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留下了闹市读书的佳话;少年时的陈毅在夜里常常忘我读书,也留下了蘸墨水吃糍粑的美谈。查找古今读书故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真正爱好读书的人,只要有书可读,原本是不必讲究什么所在的,因为读书无所不在。

所以,不要执拗非要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只要想读,就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在轮船上、飞机上、火车上、地铁上,都可以读,正所谓,读书无所不在。

苏轼曾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读书或许不能满足我们所有需求,却能在我们迷茫时指引方向,给予力量。

如果大家都能随身携带一本书,随时随地沉浸在阅读中,嗅取书香一片,那么我们的世界定会和谐一片,美好一片。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