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贺红江专栏|我陪家人到韶山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19 16:19:05

复兴号高铁在巴渝和湘江大地上疾驰。四野望去,纵目千里,天上的云朵映照着成片成片的绿地和蜿蜒的河流。

穿行在高山、丘陵、湖泊和平原之间,近千公里的行程比当年李太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朝发夕至还要快,不到半天的时间,我们就从火热的山城重庆乘坐高铁来到鱼米之乡的湖南。

正值暑假,我与80岁的老父亲和13岁的女儿来到湘江之畔的韶山 ,瞻仰革命圣地。

这是疫情后,我首次携女儿和父亲远行。我们选的首站就是韶山,这也是女儿心心念念一定要来打卡的伟人故里。

晨间,我们从长沙高铁南站出发约20分钟到韶山北站,到了韶山北站后无缝衔接,有专门开往韶山各景区的游览车。韶山车站的随车人员热情洋溢地介绍着伟人故里的故事,惹得满车的游客都迫不及待地向往早些目睹圣地。

“爸爸,为啥一进入韶山我就有一种肃穆的感觉呢?”在旅游专车上,小女儿收回车窗外的视线,回头问我。

“因为这是一块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土地啊!山山水水之间都有着革命先辈和英烈的身影。”

在毛泽东铜像广场两侧,有金桂树和香樟树,遮天蔽日,将多彩的夏天揽入韶山。

“风中都有不同的味道呢!”我们一踏上广场入口,小女儿又说道,“是那种土地蒸发到空气中的清新味”。

在韶山,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伟人的敬仰、爱戴和怀念。

毛泽东铜像高达10.1米,两眼炯炯有神地注视远方。

我们随着瞻仰的人群缓缓前行,看着巨大的铜像,有一种无穷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在胸口冲撞。风好像静止了一般,苍穹之间仿佛能听到那激荡人心的巨人之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众多的瞻仰人群中,一位老爷爷在老伴的搀扶下,从广场第一平台处开始向铜像鞠躬,一路都是如此。老爷爷的言行举止发自内心,心无旁骛。他们也许是生在旧中国,长在新中国的人,受尽旧社会的苦难,在新社会翻了身,自己当家作主人。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他们知道最应该感恩的人是谁,最不能忘记的人是谁。

我的父亲也出生于解放之前。当我们到铜像前后,他突然停下脚步,抬头仰望。父亲的双肩微微颤抖,他抬头凝望着铜像,一片雾气在父亲的眼角升起。站在旁边的女儿贺小花则举起右手,向着铜像行了一个庄重的少年先锋队队礼。

离开毛泽东铜像广场,我陪着父亲和女儿,行走在韶山冲的小道上,看着枝头舞动的树叶和地上斑驳的光影,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感受着拂面的轻风。韶山,令来者洗涤心灵,追思过往,启迪未来。

毛泽东的故居坐落在一片树林掩映的斜坡上,土木结构的房屋坐南朝北。在堂屋、厢房、卧室,以及廊檐、碓屋之间,可看到毛泽东的全家照和日常生活器皿,其中陈列着毛泽东少年时期用过的一小小的油灯。

遥想当年,一位心存远志的少年,在这油灯旁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语,立下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高远志向。1910年秋,17岁的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外出求学。临行前,他把这首告别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表达了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坚强决心。韶山冲的一盏油灯点亮了他的心灯,最终燃遍和照亮了全中国。

心怀浓郁的敬仰之情,在长长的队伍中,一位家长带着小孩,认真地看着故居陈列室的一张张图片,小声地念着一段段文字。家长指向一张展示着一口井的图片,鼓励孩子朗读其介绍的文字,那正是小朋友不久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听着稚嫩的童音,小朋友的心底或许也埋下了一颗红色种子。

在伟人故居,一草一木都带有厚重的历史韵味。在韶山冲毛泽东故居对面的山坡上,一棵被誉为“中华名树”的马尾松高耸入云。据记载,这棵马尾松树高28米,树龄200年。古松高大挺拔,耸入云天。环顾四周,松树成群,株株挺拔粗壮,陪伴和见证了伟人的一生风云。

沿着伟人故居前的一片荷花池塘的小路漫步,父亲说,我们在伟人家乡前留张照片吧!

“咔嚓”一声,将我与父亲共同的一段旅程瞬间定格。在这张照片的背面,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与和平年代,是由无数的先辈、英烈经受了艰苦年代的生死考验和血泪洗礼换来的。

“韶山之行,这将是我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一次研学实践课,这里的人文精神、历史风貌和自然风光已烙在心间”。这句感悟的话,被女儿小心翼翼地记到了她随身带的采风笔记本中。

(作者简介:重庆市万州区作协副主席,已出版诗集《九月江南烟雨里》)

GetAttachment.png


编辑:龙宣辰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