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丽专栏|周鸡娃的守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21 10:40:05夏天,付何村里有大片大片的稻田,如绿色的丝绒,如翻腾的浪花,空气中弥漫着稻子成熟的气味,香甜而浓烈。隐约在林间稻田里,一栋栋新建的农家别墅,掩映在晚霞中,朦胧又别致。此时在田埂上散步,真像是“人在画中游”。
天刚擦黑,田埂边的太阳能路灯便亮了起来,住在村里的人们现在晚上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吃过晚饭后,三五成群,慢悠悠地出门散步了。
我时常会在别人面前赞叹付何村的变化,因为我的老家就在付何村。我知道那条有路灯的路以前全是泥巴路,如果下点小雨,就要穿雨靴才能通过,走路的人必定要弄得满腿满身都是泥的。可是孩子们告诉我,现在的付何村不仅路修好了,房子变漂亮了,甚至村里还新开了一间专门供留守儿童使用的农家书屋。书屋里不仅有各色书籍,还有一位会写毛笔字的村支书,叫“周鸡娃”,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位村支书的外号。
“周鸡娃”在村里名头很响,据说是20世纪末就得了这个名号。我心里暗笑,这个名字听起来可一点也不像个村支书,倒像是村头混街口的街溜子。
后来,我参加一次书法展时,我的师父指着一幅作品对我说:“看嘛!这就是周鸡娃写的。”我凑上前仔细看,那是一幅章草作品,写的是小草,很流畅,气韵也足。再看落款,写着翰牛堂,周建华的字样。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周鸡娃”叫周建华,在重庆书法界被称为“农民书法家”。
当时,我想他大概是戴个草帽,卷着裤腿,或者拿袋旱烟,蹲在田埂上,叭叭抽着烟锅子的样子。
真的认识“周鸡娃”,却是出于偶然。当时我和师妹在写书法时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写什么帖子。师傅建议:“走吧!去周鸡娃那点看看,他好东西多得很,各种书法帖都有,去找找灵感。” 我半信半疑,心想就是那个村支书吗,他难道能给我们灵感?
到了付何村,我们终于见到了周鸡娃本尊。他看上去大概四十岁开外,光头,细长眼,眼神含笑,白而清瘦,白色的衬衣扎在深蓝的牛仔裤里,看上去板正板正,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模样。
他看见我和师妹,十分热情,一直不停地给我们介绍村里情况,还带我们参观了村里的书屋、村民练字的房间,随后又带我们进了一个堆放着许多书帖的房间。我看了看这堆得一屋子的宣纸书帖,不禁暗暗感叹,这得是有多么热爱书法呀!
等我们渐渐热络起来,我才深深感到,“周鸡娃”除了对书法的热爱和慷慨之外,他留守在乡村,扎根在乡村,服务在乡村的精神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村民说,他一个人种了十几亩地,不仅是自己家里的,别人不种的闲田他也都拿过来种,他说现在全是机械化的耕种和收割,那速度飞快,人不辛苦。
农忙的时候,周鸡娃会用自家收割机帮村民收庄稼。农闲的时候,他就带领村民养蜂。我经常看见他在抖音上卖蜂蜜,自称“周大叔”,戴着个大斗笠,全副武装摇蜂蜜,边摇边吆喝。旁边的蜜蜂围着他嗡嗡乱飞,他却气定神闲地展示他的蜂格子。
周鸡娃说,他理解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将乡村变得更和谐,更干净美丽,让村民在农村获得生活的收益,让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里来。他找人在村里画了各式各样的壁画,主题都是丰收,孝道,礼仪等。这些壁画色彩明亮,画风淳朴,有着浓浓的中式乡村的风格。壁画里总是在讲一些关于土地的故事,人物都是丰腴健硕的,一看就让人感觉安心。走进村里,我总是倍感亲切愉悦。
若街坊邻里因小事起了纠纷,也总是少不了周鸡娃调停劝和。他说去年村里有户村民盖新楼,邻居之间起了纠纷,光调停这两家的矛盾,周鸡娃都不知道跑了多少次。现在那户村民房子修好了,和邻居也和睦相处,多好!我和他一同去过一次村里,他和路过的每个人打招呼,知道他们家里的每一口人,了解他们各自都在干什么。如果村民闲来无事愿意停下来聊两句,周鸡娃又要如数家珍地聊起,谁家的小孩又上了大学,谁家里要准备盖新楼,谁家里养了几只鸭子几头猪,谁家里今年粮食收入了多少……
留在付何村的周鸡娃,像一个乡村里的守望者。每年种着粮食,自产自销自家的土蜂蜜。养家禽,种果蔬,读书,练书法,过着渔樵耕读般的生活。他不是在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却认真而努力地奋斗着,每天穿行在平凡而琐碎的小事中。周鸡娃在古老的村庄里守望着,我能感受到他带给人们的力量——像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拼尽全力地生活,并深深地热爱着生活。
编辑:冯驿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