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黎世泽专栏|梦里风物⑩除夕的糯米

作者:黎世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22 10:28:06

老寨子把不糯的米叫粘米,把糯性的米叫糯米。粘米雪白,颗粒较小。糯米乳白,较为粗颗,像蜡粒一般。粘米产量高,每天煮饭,是生活的主食。糯米产量低,并不常常食用,却也离开不了。

在每年立夏栽秧时,人们总要划出部分田块栽上糯稻。糯稻茎秆高,比粘稻高出一截,也比粘稻成熟早,当粘稻刚刚灌满浆还是青色时,糯稻就变黄了,人们便下田挥镰,拉开了一年里最重要收割的序幕。糯稻进得仓柜,又时不时地被翻出来,磨剥成光洁细润的糯米,做各种吃食。

八宝糯米饭。取出小块腊肉,洗净,切细,在锅里熬出油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和糯米,掺入少量的花生、核桃、莲米、红枣、薏仁等杂食,添入少许盐,先大火猛烧,当锅里水烧开后,变细火慢慢煨焖,把水煨干焖尽,焖出贴锅一面淡淡焦黄的锅巴,糯米饭便煮好了,饱满酥软,细润油亮,糯米的浓香、腊肉的醇香、花生核桃们的清香,交融袅绕,四溢飘散。

甜扣打碗底。在过年过节、做生做酒时必办宴席。宴席必做蒸笼蒸菜八大碗,八大碗其中一碗就是甜扣。甜扣,就是二指宽两寸长的五花肉薄片,在苕粉和红糖等拌成的面糊里上满衣后,侧贴在碗里,在竹蒸笼里焖蒸而成的扣菜。做甜扣最好用糯米打底。甜扣出得蒸笼,冒耸耸地突出碗沿,上面是甜肉,下面就是糯米,白生生、软糯糯、甜丝丝,在席桌上也叫食客们赞不绝口。

中秋打糍粑。先将糯米浸泡半日,再在锅里蒸熟蒸透,然后倒入石制“对窝”里用木棒捣细冲泥,最后取出在碗里拌糖吃,也可捏成圆饼,小的如碗口,大的像面盆,晒干后切成小块油炸拌糖。做成的圆饼糍粑,也送三亲六戚、左邻右舍,祈愿像中秋月一样圆圆满满顺顺畅畅。

腊月做醪糟。老寨子的人们爱做醪糟,特别是到了腊月,几乎家家都做。选用上好的糯米,经泡水、清洗、蒸煮、摊凉后,拌和曲母,储封瓦罐,便发酵成醪糟。醪糟,雪白饱满,黏稠细酥,像棉花柔软,如白云轻盈,甜香,清醇,淡淡酸溜,是腊月的味道,是岁月的馈赠。

糯米,还磨成细粉搓汤圆。在农历新年初一的早上,老寨子有吃汤圆的习俗,寄寓来年圆圆满满顺顺利利清清白白之意。

过去,做汤圆的糯米粉都是自家在石磨上磨成。磨粉分干磨和水磨。干磨,把糯米直接磨成干粉。水磨,将糯米浸泡后加水磨成粉浆。干粉较为粗糙,没有粉浆细腻软糯,所以,家家几乎是水磨。有的人家人手多、活路闲,在腊月二十几就开始磨了,早早地提前磨好了。但许多人家人手少、活路杂,往往到除夕正要抵拢新年初一了,才磨。

除夕的早上,从木柜里取出糯米,清淘干净,在大盆里清水浸泡,泡胀泡软,直至手可捏碎,便可在石磨上磨了。有的人家没有石磨,便去有石磨的人家。

“哎呀,磨哈磨子。”向石磨的主人敬一支烟。

“磨啥,磨啥。”石磨的主人回敬一支烟。

来磨的人还多,就耐心地等一等。主人抽出木凳,端出茶杯,一起坐坐,一起喝茶,一起侃聊,一起品尝新年的味道。

旧历的新年,毕竟最像新年。近处远处,鞭炮声哔哔啵啵,火药味飘飘散散。家家屋旁,飘起股股青烟,不间不断,从除夕飘到新年初一,从今年飘到明年,年年烟火袅袅,天天烟火不断。坡岭沟湾,响起小孩脆脆的歌谣:三十天,摇嫩竹,不害病,不生疮,蹿蹿长,比天高……听大人说,小孩在腊月三十摇动又高又粗的嫩竹,能长高不生病呢。在村里理发匠那里,妇女们请求理发匠修发修面,期望来年的庄稼和猪羊,像修过的脸面一样,整齐干净颗粒饱满,油光水滑膘肥体壮……

除夕这天,人们还推石磨,又添一道浓浓的新年味。石磨分磨盘和磨石,磨石安装在磨盘上。磨石分上下两扇,上扇转动,下扇固定。推磨一般是两人,一人把持磨把推动上扇,一人站在磨旁从磨口舀入粗粒。干磨省力一些,水磨得多费劲。

但人们愿意多费劲力,都水磨糯米粉。推磨的人双手紧抓粗长的磨把,手背肌肉鼓胀,颈颊筋脉饱满,马步姿势,摇摆晃动,稳健有力。磨石圈圈转动,均均匀匀,从磨口一勺一勺地连水舀入浸泡的糯米,从磨石两扇间的缝隙溢出细腻雪白的粉浆。

“嚯嚯嚯”,石磨低沉厚重,在一处处屋檐,在一道道坡岭,在一条条沟湾,穿过屋顶,穿越长空,穿行远远的山地,与鞭炮声交融,与童歌谣萦绕,飘荡在阵阵的青烟里,流连在人们的愿望里。

磨好的粉浆用沥帕——密实的白纱布——包裹,吊在木桌下方的木枋上沥水。第二天,新年初一,大人早早地起来了,取下包裹,解开纱布,粉浆已沥干,切取一大块在盆里搓揉搓揉,搓得绵实,揉得筋道,便包鸡蛋大小的汤圆了。

新年初一的早上,大人不能唤叫小孩,据说唤叫了会影响小孩一年的运程。小孩遵照大人的叮嘱,起床不像往常那样要左呼右喊,记得自己乖乖地起来。其实,新年的浓烈气氛,让小孩兴奋不已,大人不喊也能利索地爬起。小孩一起来,就兴冲冲地跑进灶屋,看见锅里的汤圆已经煮好了,一个个白白胖胖软软糯糯,满灶满屋都是甜甜香香的味道,那是可见可闻可尝的新年哟。

糯米粉可以吃到元宵,水磨的不易保存,可以晒干,食用时加水搓揉绵实,做出的汤圆味道如初。有的人家在正月里走人户,取出一大块,送外公外婆,送岳父岳母,送舅舅舅娘,送姑父姑姑……接受礼行的人哇哇啦啦的,很是高兴:

“什么糯米哇?”

“高秆糯。糯得很。”

“哪门磨的哇?”

“水磨的。细得很。”

“哈哈哈……”

……

糯米,磨了粉粉,冲了糍粑,打了碗底,煮了米饭,柜里还多哟,还做糯米饼、糯米糕,还做许多好吃的。不过,还留些呢,留到端午,包粽子啰。

编辑:熊冬梅 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