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查晶芳专栏|海上布达拉宫

作者:查晶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24 22:30:06

蓝天下,一脉青山温柔地舒展着,鳞次栉比的石屋自山底绵延而上,直逼峰顶。远远望去,那一大片白墙黑瓦像是悬浮在半空的海市蜃楼。四周,海域茫茫,水天一色。

这个被碧波荡漾、涛声吟唱环绕着的小渔村,有着“海上布达拉宫”的美誉,它就是入选浙江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的峙岙村,位于浙江嵊泗列岛的黄龙岛上。漫步村中,不仅随处可见沧桑嶙峋的海石,还有石屋石阶石板路,几乎无一处不见石。石头,是这个海岛渔村的图腾,“东海石村”之名由此而来。

村子很小,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这儿,不见熙攘的游客,没有高声的喧哗,只有海风轻吹,山石静立,恍若是海上的世外桃源。赤膊山上,最是巨石鳞鳞,或一柱擎天,峭峻挺拔;或方正厚朴,温和蔼然;或两两相挽,听涛观海……一色的花岗岩石在阳光下呈现出素朴的褚黄,映着碧蓝的海水,更显洁净明丽。以手抚之,粗砺不平,纤尘不染。累累山石间,“金驼观蛙”颇为吸睛。只见山体正中,有长形巨石横卧于地,其上恰有两块小石高高突起,石块最前端的柱形细石又高高挺立,整个形似一匍匐于地正引颈凝望的骆驼。它在看什么?右边有块扁形石头,状若青蛙,正仰面向上,像是在悠然看天,仿佛对骆驼的深情顾盼视若无睹。一个是庞然大物,憨拙深情,一个是身姿玲珑,娇俏傲然,两相映衬,饶有意趣。不远处有“双蛇依偎”。一细长形状的石块只在最前端分为尖尖的两部分,神似两只蛇头。相传赤膊山曾经盘踞着两条眼镜蛇,它们专食鸟兽花草,从不害人。双蛇倚石为床,临海听风,始终形影不离,最后于漫漫岁月中化成了连体之石,双双兑现了永相陪伴的诺言。

有人说,这两处景观与名称并不像。其实看山石之景本就是三分看,七分想。海石虽只是自然造物,但它们最了解渔民的艰辛不易,烈日风雨中,总是无私地袒露胸怀,接纳并抚慰每一具被海水侵蚀被海浪击打的疲惫身躯。而质朴的渔民们因为热爱,又赋予了那些海石有趣的故事和美好的寓意。是不是很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渔民们在艰苦的劳作中仍有能力感受到自然之美,这是多么素朴又可贵的浪漫,也是人与自然最为佳妙的相处之道。

“元宝石”在村子最高处,由一大一小两块石头组成,因其形状酷似元宝,故得名。此石素有“东海奇石”之美名,相传是当年女娲补天时不慎失落在东海的。这两块石头与地面的连接点都非常小,且能任意晃动,但奇就奇就任凭风狂雨骤它们都不会滚落。元宝象征财富,无疑是讨喜的,我们颇费了一番气力才爬上了山。只见迎面那块足有百吨重的巨石上刻着四个红色大字:东海云龙。巨石正前方那块小石头也是典型的风动石,说“小”只是相对的,其实也有5吨重。导游说只要找准了着力点,小孩都能推动。结果我们几个大人合力去推,一个个龇牙咧嘴好半天,石块却纹丝不动。看来无论做事还是做人,用蛮力无济于事,而怎样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着力点”,才是我们每个人要用心思虑的。

站在山顶俯瞰,山川绿海尽收眼底。碧蓝的海水在天际荡漾,蜿蜒的公路白线般亮眼,阳光下的石屋闪着古朴的光泽,远远近近的草木翠色流溢……耳畔,鸟鸣匝地,声声圆润,珠子般落了满身。

穿行于村中干净整洁的石巷中,只见绵密的石屋户户相连,窗窗相通,正是“倚山筑屋几家齐,屋后有墙墙后梯。邻舍不分左和右,层层叠见判高低”。一个以细石柱围成栅栏的院子里,两个老人带着小孙子坐在长条石凳上,老奶奶啪哒啪哒地摇着蒲扇,老爷爷端着茶杯慢悠悠地呷着,坐在中间的男孩则像个小子弹,一刻不停地在两边蹦来蹦去。无意间瞥见路边的标示牌,上书“悠然村”。

渔家餐厅的老板娘告诉我们,虽然这里的人世代都是渔民,但现在村中也只剩下老一辈的渔人了,年轻人大都已离岛向外发展,真正吃传统“渔饭”的并不多,旅游业现已成为村民经济来源的重要一环。小村处处彰显着鲜明的渔文化印记。穿行在干净整洁的石巷中,不时看到渔网围成的篱笆,衬着碧翠的绿植,既古旧又新鲜。渔家餐厅里,宽大的石墙素朴厚拙,很显质感;白色的渔网线交错纵横,巧妙地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连墙角那些大大小小的酒坛子上,都印着五彩斑斓的图案,或鱼虾,或海石,或船帆,无一不风情栩栩。徜徉于“石村船说”文化礼堂中,海岛渔乡的丰厚底蕴如阳光下的海水,点点滴滴都闪着璀璨的光芒。

村前的稻蓬山广场背倚石村,面朝大海,宜赏景,宜发呆。最亮眼的,是广场正中间那些色彩鲜明的渔船:黑木轮托底,其上朱红船身,间以绿、白两色,格外清新亮丽。原本都是破损废弃的船只,修整一新后齐齐排列场中,便成了耀眼的渔村符号。

“一不可贪食,二不可赌力,三兄四弟一条心,后山黄泥变成金。”“上半夜忖忖自己,下半夜忖忖人家:量大福大,树大屋大。”这两条印在广场矮墙上的标语道出了渔村的古训:做事要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做人应退让宽容,敦厚淳朴。广场右侧有一处三人雕像:老奶奶坐在椅子上,厚厚的渔网铺满了她的双腿和脚前,她两手捏住某一处,像在做穿针动作,显然在织补渔网;年轻的媳妇站在对面,她双手高高举起,拎着渔网在整理;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立于两人中间,好奇地张望着。

正午的海上波光粼粼,却没有任何一艘船,只在岸边看到一个渔民蹲在由几块泡沫拼成的浮漂上,他手里拉着长长的渔线。上岸后,我们看到他拎着的篓子里有小半篓鱼,都是小鱼。这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渔民告诉我们,现在的渔村已进入休渔期,他们不能再大规模出海捕鱼,就在近海捞点小鱼。而之所以有休渔期,就是为了让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维护生态平衡。

广场前方的“听风话海”景观设计颇有创意,其外形似两扇并列的巨幅门板。都有月牙形的小门,门后有梯直达顶端。阳光里,星空下,它们像极了梦想的大门,引领人们穿过清新的屏风,走进十里山海的唯美画卷。彼时,身在高处,面向云端,游目骋怀,清风徐来,恍若心生双翼,信可乐也。

冰心曾说过,看灯塔是一种最有诗意的生活。此言不虚。开满格桑花的小路尽头,白色的灯塔卓然挺立,湛蓝的背景下显得分外清隽。站在灯塔上眺望对面的“布达拉宫”,一半烟火人间,一半山川石海,空气中浮漾着古朴清丽之气,恍若置身蓬莱仙岛。沉醉之际,一只海鸥滑过水面,很快隐入了云天……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会员,文字见于《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两百余家报刊)


编辑:郭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