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专栏|丰收的村庄
作者:海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9-24 22:40:28一
一匹马,在风中掠过。风不大,白云悠然,炊烟伸长脖子像铁娃子奶奶在张望,大地披上五彩斑斓的衣裳。白露时节,清秋入骨。黄花甸上蒿草葳蕤肆意生长,七色花朵绽放百花香。一花一世界,一村一自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集市在秋色中格外热闹,红的、黄的、紫的、绿的、迷彩的……诱人亮眼的果实在叫卖声中一天天长大。
马蹄刚落稳,几只蝴蝶闻香追来。90年代末的河东村,立秋前,大雨倾盆河水暴涨;立秋后,沙滩柔软鱼虾肥硕;秋风起,高粱晒红米,河蟹踩着河卵石光滑的身子上岸。
秋天是属于铁娃子的丰收节日,从初秋开始,白天上山像个猴子爬上松树采松塔,也采榛子、蘑菇、山核桃,偶尔挖一些桔梗。晚上手里举着松明子,腰上系着网篓,穿过河岸十里荷花香,去“照”螃蟹。这些可以换钱贴补家用,剩下的储备起来留作猫冬。铁娃子和奶奶相依为命,他们把每年的希望寄托在金色的田野、河流、山冈……
窗外的月亮是未拉开的弓箭,月牙弯弯,秋风凉凉,土炕上的铁娃子把思念熬成漆黑的夜色。
二
这个季节有人在风景中走失,有人拾阶问路,逆水而来。
卧鹿山有长约百米的青石山脊,形似卧鹿,传说古时候有一骑黑鹿的道人居山中。山险石陡常有滚雷引燃山火。山上火烧后的枯树立而不倒,倒而不朽,倒下的百年古树埋在土灰中,择中间段做琴,取某段做木鱼,剩下的做木材。唐代建寺庙三间草堂,雷击山火频频袭扰。为防火清嘉庆年间改建为纯石结构,数以万斤的石檩石柱皆以卯榫吻合而成,除门窗外,其梁、柱、瓦、檐、脊、墙等都是用白色花岗石料凿刻,名“效圣寺”,当地称“老古庙”。
山火收了火焰,留下一炷香火明暗。清咸丰七年所修《岫岩志略》中载,石庙的东脊檩能预报天气雨晴,该檩雨前异兆为“小雨微润,大雨重润,不雨不润”。
山泉十里小鱼不知疲倦地逆水而上,有脚印沿着石阶踩着青苔。卧鹿山的庙门不知在月色下“推敲”了几百年。庙门空空有山风自由出入,僧敲木鱼每天做着功课。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弹指一挥,春秋轮回。古庙前的天女木兰一年两次花开花落,种子香味四溢是天然香料。某晚,山僧弹古琴,村庄无狗吠,一轮中秋圆月从浮云中漫步而出。天籁、地籁、人籁,相知相合,浑然一体。一念山水,大音希声。果实饱满,大地丰收。山下的村庄家家户户都有个大粮仓。
三
收割完的田野,是演唱完的歌曲,等待下一场春雨来临再次登场。
大洋河两岸,哈达碑、兴隆、蓝旗、红旗、岭沟……处处都流淌着五谷香。绿南瓜变橙黄色,大豆摇铃铛,刺猬满山背着山里红跑,孩童吃下黑甜甜染出紫色的嘴唇……
水落石出思念瘦,风吹落叶落枝头。小桥流水人家,白马穿过果园。河东村铁娃子奶奶院子里的树上留着未摘下的尖把梨、秋皮梨、红枣、山楂,还要挂上高粱穗子,几挂苞米棒,每年如此,这些是留给鸟雀过冬吃的。大雪封门,三九严寒里,鸟雀难觅食物,铁娃子奶奶家的院子里,发出温暖的鸟雀鸣叫声。
秋收后,有个白发佝偻的身影每天在村口张望。天空很净,天空很蓝,天空下收割后的大地辽阔无垠。和铁娃子一样离开村庄,在外求学、参军、打工的村人,每逢月圆倍思亲,他们心里都有浓浓的乡情。乡愁是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月弯月圆像进城的人流,来了,去了,聚了,散了,每次遇见都是久别后的相逢。电话一端,铁娃子在异乡,奶奶在故乡。粮仓满了,奶奶的心里还是空落落的,留守在村庄里的人和在外的亲人,盼着秋天的丰收,数着指头,盼着春节与亲人的团聚。金色田野丰收了,我们的思念比月牙瘦。
生养我们的村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作者系辽宁省鞍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主席)
编辑: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