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高桃芝专栏|“天下绝景”黄鹤楼

作者:高桃芝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0-01 20:51:06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盛誉。

作为湖北省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之巅。

始建于三国东吴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的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原址在蛇山黄鹤矶头,曾称黄鹄矶,雄踞于大江东岸,原为军事戍楼。后来晋灭吴,黄鹤楼便失去了军事作用,变成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吸引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千古绝唱。令其名声大振的,非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莫属:“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唐代之前的黄鹤楼,规模较小,仅为一座二层的小楼。宋代之后,形制规模不断增大,由二层扩至三层,明代变成了“下隆而上锐,望之如笋立”的楼阁式建筑。清代,样式突变,由前朝的楼阁式变成塔式建筑。登临黄鹤楼,眼前展现的是壮丽山川,风景殊美,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描述:“楼有三层,画栋飞檐,倚城屹峙,面临汉江,与汉阳晴川阁相对。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仰视长空,琼花风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可惜的是,这座千年名楼屡遭兵燹之祸,最后一次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十年(1884年)毁于火灾,荡然无存。

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6月,黄鹤楼重建落成。新址移至距离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形制空前宏丽的新楼,为今人交相赞叹的“黄鹤百年归”。

主楼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参照历代遗留的文图资料、集各代黄鹤楼建筑之精粹而精心设计,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其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以此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字的象征和伦理表意。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翘角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最重要的是,整个楼体都是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黄鹤楼终于可以摆脱上千年来屡屡毁于大火的厄运。

历时1800年风采依旧

黄鹤楼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楼顶为攒尖顶,四面各起一座歇山骑楼,故呈五顶并列状。内部由72根红色圆柱支撑,屋面用11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极显富丽堂皇,给高耸入云的主楼增添无比光彩。5层的飞檐斗拱开朗幽胜,60个翘角层层凌空。每只翘角下悬铜铃,微风吹来,叮当作响,悦耳动听。镶嵌在顶层西檐下的“黄鹤楼”三个金色大字,遒劲有力,赫然醒目。楼顶加葫芦宝盖,装有红色球灯,入夜,红灯闪烁,与银河飞泻的长江大桥交相辉映,色彩绚丽。

从第一层开始,整体建筑以向上收缩为主,增强了建筑的牢固性。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每层各有主题、布局,装饰、陈列各有特色。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展现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周围还建有铜铸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碑廊、亭阁、牌坊、山门等,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既可纵览各处匾额、楹联、壁画等文化艺术,更可远眺波涛万顷的长江景色和江城三镇的迷人风光,“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也是吸引人的,它们一直与屡毁屡建的楼宇相生相伴,且不断丰富、延展,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有着特色鲜明的文学价值和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堪称武汉民间文化的瑰宝。2011年,黄鹤楼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鹤楼以壮丽的景观、动人的传说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到此游览。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