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查晶芳专栏|去宋朝过中秋

作者:查晶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0-01 20:55:06

倘若去宋朝过中秋,那得先去开封城里逛一逛。

“结络门前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这满大街都是酒旗招展,醇香扑鼻啊。的确,中秋佳节岂可无佳酿助兴?自是摩肩接踵,市人争购,“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大宋原本酒业兴盛,且不说节庆时,平日里就多有百姓当街沽酒,亲朋好友亦常聚于瓦肆听曲,小酌慢饮,好不热闹。《清明上河图》中即绘有此景,从中可窥得一二。

喝的备足了,吃些啥呢?秋风起,蟹脚痒,那边一堆人哄抢的正是新鲜肥蟹。仅有蟹,远不够,还需瓜果凑一凑。不然,陆游可吟不出“磊落金盘荐糖蟹,纤柔玉指破霜柑”之句。除了美美的螃蟹和清甜的霜柑,红石榴、黄橙子、小圆栗、大枣梨等也是应有尽有。大宋是个富裕的王朝,区区美食自不在话下。这些传统吃食已不新奇,那些宋人自创的美食才真令人咋舌。他们以花入馔,在面饼中加入各色鲜花,玫瑰饼、菊花饼软糯清芬,云英面富含百合、莲花,更是馨香馋人,桂花糕还有极好的寓意,保管你爱不够。月饼亦于其间隆重登场。只不过,那会儿的月饼被称为“小饼”或“月团”。“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亏得苏轼吃完就耐不住发了朋友圈,为我们提供了追溯月饼雏形的文字依据。

佐好酒,伴美食,赏月活动开始啦!宋人习惯称赏月为“玩月”,这“玩”字可没有丝毫不敬与亵渎之意。且看来。若在富家贵院,必有高台庭榭,节前早已装饰一新。月圆之日,他们闲饮赏月华,斗酒恣欢谑。庭中桂香悠悠,飘衣拂襟,如入仙宫。寻常人家无阔朗庭院,便“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他们登楼拜月,男愿蟾宫折桂,女求貌若嫦娥。随后对影成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此番纵情开怀,是不是玩得更嗨?即便是穷家窘户,也会“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皆为《东京梦华录》所载,足可见宋人心性之洒脱:有钱没钱,一样过节!

赏月之后,是不是就关门闭户迎睡神了?当然不。要知道,宋朝的中秋相当于现在的跨年夜,“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那么接下来就要出门“走月亮”啦。走月亮,即“踏月”。银盘皎洁,清光流泻,人儿三两,踏影闲步。城里郊外,随兴而至,常至拂晓鸡鸣,犹不舍归家。此为清游。

要看热闹,得去观灯。北宋《武林旧事》有记:“羊皮小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沿河缓步,上看青天明月,下见流水华灯,两相辉映,如梦似幻。水光潋滟间,清风拂面,月行灯移,正是“碧树阴圆,绿阶露满。金波澈艳堆瑶盏”。若在如今的广州一带,则以竹条扎灯,花鸟鱼虫,形状各异。至中秋夜便灯内燃烛,或系竹竿之上,或悬高旷露台间,俗称“树中秋”,亦叫“竖中秋”。家家如此,蔚为壮观。远望灯火烁烁,华美飘逸如天上街市。路遇嬉笑之孩童,手中必抓“兔儿爷”。那泥塑玩具有着人形兔嘴兼兔耳的奇特造型,或天真可爱的机灵样,或插刀披甲的武将貌,无一不栩栩如生。此谓“玩兔儿爷”。

倘在南宋临安,还可见中秋观潮之盛景。《武林旧事》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每年八月,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五、十六日,更是倾城而出。沿江数里,人流熙攘,车马塞途。青衫溢目,珠环翠绕,语笑喧阗。及至皓月当空,潮水奔涌,若万鲸越波,腾身百变,好一派赫赫之威!众人欢呼,声震天宇。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曾亲临此境,有诗为证,其《八月十五日观潮》诗云:“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知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国富民丰的大宋,原本就夜无宵禁,中秋更是通宵欢庆。长街短巷,朱阁楼台,处处洋溢着欢聚的喜悦,时时流淌着清芬的诗意。最动人的莫过于苏子笔下那一轮明月,流光皎皎,情贯千古,脉脉清辉,无言祝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会员,文字见于《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中国文化报》《文汇报》等两百余家报刊)

编辑:郭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