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岁月深处的皮影戏

作者:李笙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0-30 11:05:28

1月13日,市民带着孩子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文化馆近距离感受皮影艺术。图/朱大勇

“一个白绸子的幕,正中间是光之源。那是一个大油钵,二十斤的酒瓮那样大,烧的是菜油,放在离幕后两尺的地方……在薄薄的绸幕中央,火焰作着这样抽象形态的飞舞,旋转,燃烧,真是幻异的景象!”每次阅读作家徐迟的《回首可怜歌舞地——西安记游》,读到作家笔下关中皮影戏的演出场景,我就会想起家乡鄂中已渐行渐远的皮影戏。

在我的印象里,皮影戏是属于乡村的,城市里难觅其踪。它所散发出来的那缕浓浓的乡土韵味,就像纯朴敦厚的乡风民俗一样丰满朴实,充盈着我的记忆。

儿时的记忆里,乡村文化生活贫瘠,能看上一场皮影戏,就像逢年过节一样热闹,可谓座无虚席。那时候看皮影戏,一般是在秋收后的农闲时节,村民挨家挨户凑份子,请来皮影戏班演出,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庆祝丰收年景。也有在庙会和端午、中秋等各种节令,还有大年三十和正月里,乡村里为图个热闹,争相邀请皮影艺人唱戏,为节日助兴。

皮影戏又称“灯影子”和“傀儡戏”,需要白布的显影和灯光的映衬才能产生效果,所以皮影戏只能在晚上表演,与那时候十里八村经常放映的露天电影一样,成为乡村夜晚十分重要的文化娱乐项目。那时候乡下经常停电,表演皮影戏时大多使用的是油灯,将皮影的活动影像投映于白布上。宽敞平坦的打谷场,村落里的开阔地,家族祠堂门前的庙台,或者村中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下,都是表演皮影戏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随着一阵铿锵急促的锣声响起,家家户户的有线广播里便会传出吆喝大家看皮影戏的声音,村民们搬椅扛凳,成群结伴,一路说笑着来到演出场地。小小的戏台上,一方白布裁成银幕,其他三边用厚厚的青布幔围起来,里面亮着明亮的灯火。

一个皮影戏班一般只有几个成员,一人负责操作大锣、马锣、小锣等打击乐器,一人拉二胡、京胡伴奏,其他人操纵皮影并演唱。那时候,从事皮影戏演出的大多是些具有“两栖”身份的民间艺人,被乡亲们称为“皮影师傅”,他们农忙时在田间地头忙碌,农闲时四处演出。在乐器的伴奏下,操纵皮影的艺人用三根铁丝条熟稔地舞动着皮影,那些只有几十厘米大小的皮影人物便投映在白布幕上,腾挪闪动活动自如,挥戈纵马奋力鏖战,挤眼皱眉表情丰富,令人眼花缭乱。表演时,演唱者和皮影操纵者要配合默契,也有一人男女声反串,一边操纵皮影一边演唱的,唱念做打,声情并茂。伴着台词、唱词,在灯光的映照下,帝王将相、神仙鬼怪、公子王孙、夫人小姐、市井无赖等形象跃然幕布之上,或坐或行,或骑马奔驰,或厮杀打斗,或打躬作揖,举手投足,栩栩如生。

做皮影的主要材料是牛皮,在浸泡后还需要经过反复刮磨、绘画上色、精雕细刻、发汗熨平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所以皮影戏班通常会备有多套皮影道具,平日里用皮影夹装好放在木箱里,演出时取出来,一溜儿挂在表演间里,随取随用。皮影人物都是古装打扮,头、身、腿可以分离,是用钢丝连接起来的,关节可以活动,用细小的竹竿系线,任意操纵,灵活自如。除了人物,还有桌椅、动物等其他皮影道具,用于烘托场景。皮影戏的唱腔高低抑扬,时而舒缓如诉,时而急促铿锵,对白都用方言,吐字清晰各依身份,引人入胜。皮影戏与其他戏曲表演一样,也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凤冠霞帔的夫人,盔甲仗剑的武士,才子佳人,婢女童仆,还有插科打诨的小丑,可谓一应俱全。

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爷爷看皮影戏,看得最多的是《封神榜》、《西游记》、《岳飞传》和《杨家将》。夜幕下的戏台上,人物在幕布上来来往往,情节跌宕起伏,随着剧情的深入,男腔女腔的唱腔变换悦耳,扣人心弦。皮影戏题材广泛,仙怪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皆可入戏,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跌宕起伏。一次看《杨家将》,演出到潘仁美命乱箭射死杨七郎时,场上响起一片骂声,观众的情绪明显已被带入戏中。有时候,艺人为了活跃气氛,在剧情演到紧要关头时,会插科打诨,来几句幽默的说词和唱词,既让皮影艺人得到短暂的休息,又缓解了观众的情绪,对答、对唱之间,让人捧腹大笑,场面上的气氛顿时会轻松许多。

皮影戏班之间虽然存在竞争,但一般都能和睦相处,来往密切,如果有艺人生病或因事不能参加演出,便会找别的戏班救场。有时,遇到两个皮影戏班同时在相邻的两个村子演出,还会互派艺人前往捧场,以示“天下皮影一家人”的亲密无间。皮影戏在一个地方上演,往往会持续一些日子,除了折子戏,大都是按剧情上演,从来不偷工减料,今天演不完,明天接着演。若是从外地请来的皮影戏班,就指定住在宽敞些的村民家里,管吃管喝管住,费用在份子钱里开支;若是邻近乡村的,则白天回家,夜里前来表演。

有一年冬天,一个外县的皮影戏班来村里演出,住在我家,在西厢房里用厚厚的稻草、棉絮打地铺。白天,戏班在我家灶台上做饭,大多是萝卜、白菜连同猪肉、粉条一锅炖。有时,一看他们开饭了,我就端着饭碗走过去,夹几筷子菜,又香又辣。白天无事时,我常常去西厢房玩耍,听皮影师傅吹拉弹唱,讲神仙鬼怪故事,简直着了迷。听我有板有眼地学着“燕山王府去投亲,一个假来一个真”,有皮影师傅竖起大拇指,说我将来一定可以表演皮影戏,可我终究没能从事这个行当。

如今,乡村里唱皮影戏的艺人愈来愈少,令这门技艺的传承遇到瓶颈。逢年过节回乡,听说哪个村里开锣唱皮影戏,就觉得十分稀罕,十里八村的乡亲便不顾天寒地冻,赶去看戏。这不禁让我怀念起童年时期的乡村皮影戏,怀念起那亮在岁月深处的温暖灯火,还有徜徉在夜色中的浓浓乡情。


编辑:杨涛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