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褪色的老照片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1-01 14:57:05家里相册中,保存着一张正褪色的老照片。照片上是我的父亲,照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四川阿坝州壤塘县。
山坡上白雪覆盖,父亲正值盛年,衣着单薄,叉着腰望着远方,表情有满满的憧憬。这是我家经典的老照片之一,每每阖家团圆翻看相册,这张照片都会被提起。
我年幼时,父母在遥远的川西北高原壤塘县工作,我被寄养在重庆铜元局的外婆家。两地的距离是用三天汽车和一晚火车来计算的,父母一两年回到重庆一次,联络方式就是写信。
父亲信上说:川西北的风景很美丽,有五颜六色的“海子”,有漫山遍野的果子,到处都像画儿一样;杜柯河慈母般的乳汁,哺育了高原的牦牛,滋养了苍茫的森林。在十月以后,河面就开始被坚冰覆盖,对面的原始森林闪着银光,冰最结实的时候,他和妈妈就搀扶着走过河面去捡森林里的木柴,一冬都可以取暖;买来七角钱一公斤的牦牛肉,撒上红椒、味精、粗盐,风干在帐篷外面,制成香喷喷的牦牛肉干;川西北下过六月雪,县城的海拔就有三千多米,日照强烈,但温差也大,所以那里的姑娘裙子里都得套上长裤;基本不出产蔬菜,成都运过去的鲜菜一抢而空,但是小金的苹果、金川的雪梨纯甜多汁,好吃得不得了……
每次,都随信寄来照片,其中就有这张。妈妈说,雪景看上去很美,其实深可没膝。壤塘年平均气温不到6℃,父亲冬天也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下乡搞宣传,经常一路摔倒几次,还在条件简陋的藏民碉楼里草草住下,嘴皮冻得发乌。《阿坝报》《四川日报》上大版大版写的不少宣传报道,都是爸爸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
爸爸这一生,作为一名党的宣传干部,可谓鞠躬尽瘁:1969年,他和妈妈从四川师大毕业,双双申请去川西北高原建设藏区。本是数学系,安排他在县委宣传组工作,他立马投入新的学习与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勤奋努力地写作,在党报党刊上发表的宣传报道上千篇,写作的壤塘民风民俗十多万字。在寒气深重的高原碉楼里和衣席地而睡引发的疾患,让他40来岁就得了严重的风湿心脏病,但他仍然坚守宣传工作岗位。晚年,这陈疾导致他心力衰竭,2018年1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悠悠三十余年岁月,我和弟弟长大了,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重看这张老照片,我们在怀念的同时,更多了激动和领悟。今日壤塘“悬天净土·壤巴拉”文化已被世人所知,当年条件艰苦的土地变得富饶,有许多和父亲一样的共产党员,勇于拼搏、乐于奉献。而我和弟弟,已深刻地理解到当时的父母——一对立志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在冰雪、风沙、贫瘠的土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走过了自己最闪亮的黄金岁月,他们没有怨言、没有后悔,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胸襟来给他们的孩子上着人生课。
我的父亲,赵富文同志,一名普通平凡的共产党员的一生,无愧于他入党时许下的铮铮誓言!他付出的热血与青春,并没有随杜柯河水流走,而是如那张照片一样,定格成了家族无法磨灭的永恒。
编辑: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