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后山板栗香
作者:吴从惠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1-02 14:17:06一早,街上喧哗声把我吵醒了。突然想起来,今天小镇逢墟日。何不也去赶回集?
时近中秋,街上已有节日气氛。各种摊位一个挨一个。道上,行人、摩托车、三轮车挤挤碰碰,争先抢道。摊位上摆的,除日常用品、月饼,最显眼的是时鲜水果,石榴、蜜桔、枣子、葡萄等,最多的是板栗,正是迟熟板栗大量上市的季节。村民将自产板栗用篮用篓用筐装,最多的是用五颜六色的蛇皮袋,讨价还价声响成一片,这集市几乎成了板栗集市。
我小时候也摘过板栗,但那会儿农户多是零星栽种,大面积成规模种植,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
栗子是个大家族。板栗、锥栗都是高大乔木,几米十几米常见。毛栗则为灌木,一米余。相同点,叶片都呈椭圆形,黄褐色;花朵小,淡黄,长条,像毛毛虫。每年春末夏初,栗子花开,香味浓郁,好远就能嗅到。果熟期都在秋季。收完果,叶片便转黄并自然脱落。萧瑟的枝干与满地金黄叶片相衬,也是一道风景。
栗子的果实很特别。外苞长着如刺猬的毛,锋利无比。苞的颜色,初为青色,成熟后转黄转红。锥栗苞中为单子,圆锥形。板栗、毛栗很少单子,多双或三的。未熟时壳嫩黄,熟后变褚红。壳内还有一层带毛的膜裹住,吃的时候要除去。
栗子种植范围分布极广。那年,我去河北唐山出差,就吃到了迁安的板栗。在广东北部几个市,也有栗树。我总会想,板栗是不是在毛栗的基础上改良提纯而成?因为除了个体大小有别,其他都极似。但其实,毛栗是野生的,而板栗则人工栽种,常种于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地。栗喜阳,喜欢湿润及深厚土壤。我在后山试种过几次,虽土壤为红沙壤,阳光也好,但因不保水,最后,都枯死了。
我们一般将采摘来的板栗放在阴凉处,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果肉变软,内皮与果肉分离。生吃栗子,嚼起来脆脆的,又甜又香,别有一番风味。
街上,常有糖炒栗子摊。一个铁皮炉子,内有火,面上铁板。栗子皮上切成十字,糖炒后表皮豁开口子,皮脆易剥,皮呈深棕色,油光锃亮。装进小纸袋,成为不少小年轻的心头好,香甜可口。
家乡一直有食栗用栗之俗。婚礼时,在新人的婚床被褥四角,放上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寓意“早生贵子”。新人入洞房前,由命好妇女手执盛有枣、栗等物的果盘,向新娘、新郎身上抛撒,也叫撒子孙豆。“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祝愿新人儿孙满堂。
古人对栗子多有吟咏。《诗经·国风·郑风》中,“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苏子有诗:“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把栗子当成良药的,当属陆游,“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大吃货苏东坡不会放过美味的栗子,“忆汝总角时,啼笑为梨栗。今来能慷慨,志气坚铁石”。
板栗味美却难入口。板栗树因长得高大,果又带刺,次第成熟,采收是个难题。一般操作是先在板栗树下捡已成熟,自然脱落的。等到大部分栗苞转黄,便用竹篙敲打,把浑身是刺的栗苞带回家,再戴上帆布手套,用剪刀剪开苞,取出内仁。当然也可用脚踩着刺坨坨一转,就会壳栗分离。
敲栗苞是个危险的活,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一年,我的姨妈就是在采收栗子时被栗苞刺到眼球,母亲带着她去医院看医生。本人痛苦自不待言,后来手术也没取出苞刺,破了相。
取出的栗子也要赶紧处理好。不加工收拾好,会发霉或变成石灰状的硬坨坨,不能食用。一般都是阴干,或上䉕蒸熟,再晒干。现在有了冰箱,冷藏也是好办法。
我爱吃板栗。小时候,老家旗头村前就有一片板栗林,与小伙伴去捡板栗,成了一种美好回忆。能吃上几个栗子,那是最高奖赏。前不久,老同学建平就叫我去他家捡板栗,我欣然同意。他的栗园就在沙洲后山,有六七棵树。树梢上,一绺绺的栗苞非常醒目。一棵能有百把斤吧?少数栗苞裂开了嘴,露出栗子,风一吹,掉地上。我戴着厚厚的镜片,但掉在黄叶上的栗色果仁仍然醒目,不一会儿就捡了好几斤。现在,在老家的同学,很多人家都种了板栗。每年都能收到志良送我的一小袋熟板栗子。
金秋九月,何不去捡板栗。天高云淡,空气清新,优美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更能享受别样幸福。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贺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