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陈泰湧专栏|戴家巷,城市的未来

作者:陈泰湧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1-06 14:18:06

洪崖洞不是洞,戴家巷也不再是巷。

现在重庆的洪崖洞已经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网红景点,而260年前,这里也是“网红”,为古巴渝十二景的第六景。彼时,这一带曾是林木苍翠,树多则蓄水,一条小溪从山中林间渗出,沿着石壁,从会仙桥一直流到洪崖洞下面,形成一道小瀑布,悬空而下,再顺着岩石来到地下汇成涓涓细流。少雨季节,水就呈星星点点的水珠,被阳光映射如同绿珠碧玉,于是就有了“洪崖滴翠”之名。20年前,渝中区对洪崖洞片区进行旧城拆迁改造,将其打造成重庆市的重点景观工程,洪崖洞改造完成之后,还在其左侧临壁造了一个人工飞瀑的景观,以重现“洪崖滴翠”之景。

而瀑布的左侧,已是景区之外,游客很少再往那边去,去也没用,那就是一大坡的崖壁,稍懂历史的人会说,那是重庆的特色,两江环绕,依崖而筑城,易守难攻。

崖上就是老重庆城,城和人一样都有经脉,和树一样都有根须和枝叶,城里必然有街巷。有人说,胡同是北京的桃花源,弄堂是上海的人情地,而重庆的烟火人间则藏在坡坎纵横、重岩垒屋的街巷里。“洪崖滴翠”的左边悬崖之上就是戴家巷,它藏于山,立于崖,背对着上半城的繁华和热闹,面朝着清朗的嘉陵江,静静地度过了六百余年的时光。

这里经历过繁华,藏着辉煌的城建记忆,但终究沉寂了,落寞了。除了戴家巷的居民,可能绝大多数重庆人听到“戴家巷”都只是把它当作重医附二院的所在地址,百年前建在戴家巷巷口的这所医院与重庆人更为亲密。我是一个在重庆读完大学而扎根在这座城市里的“新重庆人”,爱这座城市,在为儿子选择出生医院时,就选择了这里,从此他就是“解放碑脚下出生的崽儿”,这可是地道的重庆人的标签。

岁月眨巴了几下,儿子已成年,我也曾带他穿行过重庆城的大街小巷,骗过他是从戴家巷巷口的地下通道垃圾箱里捡回来的,数次回来“打望”,可唯独没有从这个巷口往里再多走一步,哪怕旁边就是人流如织的洪崖洞景区、解放碑、重庆美术馆和新华书店。可这里,除了家住这里的居民之外,很少有人能直接发现这个地方。岁月流逝,人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总有年轻的人会穿行在巷道间,生活在巷道里,可里面的建筑在衰老,在周遭不断林立的高楼阴影里,渐渐地积满了时代的尘埃。

2018年渝中区全面启动了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对这一片区实施老旧社区改造提升、崖壁步道建设、商业空间更新改造,2021年建成开放后,这一无人知晓的老旧小区、解放碑脚下的都市棚户区和数百年来一直没有变化的城市崖壁,瞬间就成了城市新地标、新的网红打卡地。我们是在新闻中看到的,因为儿子在读高中,我们已无精力他顾。

如今,儿子读大学去了,学的是建筑,我们又喜又忧。“儿女自有儿女福”,算了,我们两个“空巢老人”也该享受一下自己的生活了。一切都在更新,对了,据说现在“空巢老人”已经被“空姐空少”这个称谓迭代更新了,挺好的,于是我和妻子就顶着这个新称谓重新过上了二人世界的生活,终于在一个秋日里走进了戴家巷。

戴家巷此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入口深且交通不便,片区改造的第一步就是创造了新的入口和公共空间,戴家巷不再是一条背街小巷,它和整个城市融合在了一起。最能吸引人前往的,并不是它的更新,而是新旧建筑和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留住了老街巷的灵魂,让这条旧街巷与周边繁华如火的城市商业共同生长。在这里,有旧楼翻新,也有拆危建新,这些都是一种变与不变的互相谦让和妥协,新建的戴家巷崖壁步道盘旋在陡坡之上,步道的红与藤萝的绿彼此相融,是一种人工建筑和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相互辉映。在这里,真正不变的只有那众多枝繁叶茂盘根虬结的大黄葛树。在这里,还复刻了老虎灶,就这一座早已远离了我们生活的老虎灶,一下子就勾起了我们从劈柴、燃煤、烧蜂窝煤、搬煤气罐到用天然气的生活记忆,这就是历史呀,戴家巷就像棵大树,根须里都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枝叶间都盛放着人间的苦乐悲欢。

我喜极,我很想让儿子赶紧也来看看戴家巷,在他呱呱坠地的这个地方,可以在这里找到他未来职业的荣光:我们的城市永远都会生长,城市更新是一个城市进化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每一条老街巷都能像戴家巷这般,与城市共生共长,对既有城市肌理进行织补与提升,这比大拆大建难得多,却也有意义得多。

编辑:蔡雨耘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