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唐盛花专栏|雨夜读《隔夜听雨》

作者:唐盛花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1-09 07:32:06

浅眠,有雨入梦,醒。雨水滴滴答答,与楼下的树、草,以及窗台上那盆“滴水观音”吵嚷不休。我睡意全无,摸黑从枕边顺手拿起一本书,开灯,意欲借书赶走失眠这个纠缠我多年的家伙。

“老家的房前屋后是茂密的竹林,那是夜听雨声最美的所在。隔夜听雨声,梦中拾落花。”清清浅浅的文字配淅淅沥沥的雨声,嘈嘈切切变成了大自然美妙的夜曲,文字香味浓了,心也净了。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我顺手拿起的书竟是梅冬(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的散文集《隔夜听雨》,应景也应心情。

梅冬用温润细腻的文笔与每一个迎面的人、树、花、草打招呼,记录下生活中一个个美好的瞬间。“高槐村,正是我心中的云外山居,有远离尘嚣纷扰的洒脱超然,又有岁月静好的淡定安然,与城市和乡村,保持着一种隔而不隔、离而未离的状态——这,是一种境界。”“古井的水流奏出了音乐,美极了。但在我看来,这音乐怕是只有这里的大山、山上的树木,地里的麦苗、油菜,和沟边地头开得正旺的野菊花才听得懂,它们才是古井不离不弃的知音。”梅冬的文字是有韵律的,读她的文章,仿佛置身幽静的山林,有独自抚琴的惬意,也有面对大自然的豁达。

读书,特别是读散文,就是在读人。散文很多时候是作者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是自我幻化成那山、那水、那竹、那草,是超越现实的放飞。我是熟悉梅冬的,她的世界丰富多彩,她的内心明媚柔软。她喜欢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对古琴情有独钟。每到下班后独处,她可以一人、一琴、一谱、一香,在自己的世界连续沉浸几个小时而不烦,从《酒狂》到《白头吟》,从《梅花三弄》到《忆江南》,音符在指尖跳跃,一遍又一遍,一曲又一曲,无论左手的吟、猱、绰、注、上、下、进、复,还是右手的托、劈、抹、挑、勾、剔、打、摘、撮、轮、拨、刺,一招一式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喧嚣与她无关,纷争与她无关,这时候,她不只是弹琴,而是在与古琴谈情。只要用情了,音乐就走心了。她对待文字的痴,一如对待古琴的真,以至于我怀疑她把电脑键盘当作了琴弦,否则,她的文字怎会嘤嘤有韵。“药熬好后,倒出一碗,闭目一口喝下去,原先萦绕弥漫于室内的苦香此时被我贪婪地吸收殆尽,苦香的味道在眼前缠绵一阵,然后如一缕轻烟一般被我吸收殆尽。至此,我的药香才算是到了细腻的程度。”她写中药的香,不正如抚琴吗?中药氤氲的雾气,入口入喉入腹的过程,不就是指尖在琴弦上从高音区到低音区,再由低音区到高音区划过的轨迹吗?难怪每次读梅冬的文章,我有一份独坐听琴的平静。

她是爱学习的人,更是把读书与写作当作生命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记不清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事情只要你坚持做30年,你就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专家。”她对写作的坚持已经超过30年,一篇篇散发着生活气息的文章积累了不少灵气。可她从不以作家自居,只是用文字把生活调理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读的书多了,写的文多了,灵魂也就自带了香气,有时候也就在文字中对号入座了。她期望能穿越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上的“黄金时代”——宋朝,抑或她的骨子里就住着一个苏东坡吧。其实,弹琴与写作,都只是她的业余爱好,能把业余爱好发挥到极致,肯定是真爱了,以至于当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隔夜听雨》到我手中时,我丝毫不感到意外,反而觉得不早不晚,来得正是时候。

一丝亮光透过雨丝,穿过窗帘浅浅投射到屋内,窗外的雨继续淅淅沥沥,室内渐渐明亮起来。雨夜读《隔夜听雨》,游走在文字间,不觉到了天亮,竟然第一次对失眠有了一丝小欢喜。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周龙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