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秋月照古今

作者:易玲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1-09 22:53:46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平湖万里宽,秋月一天白。”“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古诗词中,“秋月”总是被特别提及,已成为固定的意象。看到秋月,我们不自觉便会想到故乡,想到亲人,想到高洁的志趣,想到通透的哲思……

秋月,是李白对故乡最浓的思念。唐开元十四年秋,26岁的李白病卧扬州某旅舍。九月十五日的夜晚,月明星稀,他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时同地他还作了一首《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秋月,是杜甫对亲人最揪心的惦念。唐天宝十五年八月,安史之乱中,杜甫被禁长安,仰望秋月,思家心切,乃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那份对妻儿的思念,对团聚的渴望,情真意切,深婉动人。乾元二年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杜甫身在秦州,他的几个弟弟分散于战乱区,彼此音信不通,见露白月明,念家忧国难,不禁千愁万绪,《月夜忆舍弟》从笔底流出:“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秋月,是苏轼对人生最达观的态度。宋熙宁九年中秋夜,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醉怀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挥笔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以月起兴,以情为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仕途失意的旷达,对人世悲欢的淡然,对宇宙人生的追寻,尽在其中。其元丰五年所作的《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从吊古伤今到超然解脱,绝美文笔,透辟理意,也因秋月而生发。

秋月,是王阳明最光明无缺的内心。明正德十六年,50岁的王阳明在立下擒贼平乱之大功后,获准回余姚老家探视父亲,陪伴76岁高龄的父亲过中秋节。但当晚阴云密布,不见月亮,王阳明却没有因此失去兴致,作哲理诗《中秋》,后两联曰:“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诗句咏月,咏心,咏“良知”,并启示人们:人心才是真正的“明月”,只要心中养得一轮“明月”,那么无论天上月亮阴晴圆缺,无论世界悲欢离合多么无常,内心总是光明富足。

秋月宁静清冷、婉约淡泊,自带千古风情,映照人生悲喜。秋月不仅是美的,也是人的心灵映射,它让人忧愁,也让人欢喜;让人柔软,也让人坚定;让人惆怅,也让人通透。历代文人墨客在秋月上寄托了无限情怀与哲思,千百年后仍能让我们深感共鸣,深受启迪。恰如李白诗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