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会说话的馒头

作者:杨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1-10 23:43:26

街头有一家山东人开的面食店,卖得最多的是馒头。每天早上,上学的、上班的,都会来到这家面食店,在匆匆忙忙中填肚子,在热气蒸腾中看稀奇。
开店的是一对中年夫妇,男的在案头上做馒头,女的在店堂前卖馒头。买馒头的人排着队,稀奇地挑选做成各种花色的馒头,还有一些顾客赞不绝口地吃着馒头。馒头是小店的招牌,做馒头的手艺则是小店的“魂”。
早些年,外婆尚未离世时,最喜欢在家里做馒头。母亲把外婆的手艺学到后,也喜欢在家里做给父亲和子女吃。父亲很喜欢夸母亲,说餐厅的大厨也做不出她做出的那种馒头味道。刚刚端出蒸笼的馒头,散发着特别的面粉香,父亲一边嚼一边夸,母亲一边忙一边笑,馒头香里透着爱情,透着其乐融融的亲情。
多年以后,父母渐至花甲,缺少精力的母亲做馒头的时间少了。偶尔做馒头,父亲吃在嘴里,却忘记了表扬。母亲赌气说,父亲不爱她了。父亲直白道,不是不爱了,是你现在做的馒头变味了。
那日,母亲来到街头,看到了那对山东夫妻,看到了蒸格里摆放的馒头,大的招牌馒头有半个脸盆大,小的有白润如玉的签子馍,有手指大小十个一排的崮山泡馍,还有两只鸟儿状的胶东花饽饽。当然母亲叫不出这些馒头的称呼,她只是好奇地站在那儿观赏,看男主人娴熟地在案板上操作,看女主人勤快地在店堂前招呼着食客。母亲顿时受到了感染,当即买了两个刚出笼的白面馒头。
母亲把馒头拿回家,熬两碗稀粥,炒两碟小菜,端到父亲面前。架着老花镜的父亲正在看报,突然被一股馒头香打动,他不相信似的看了一眼母亲,又转头看了一眼馒头,然后拿起一个馒头使劲咬了一口。沉吟半晌,父亲忽然泪流满面。
父亲说,他祖辈生活的山东,盛产非常优质的小麦。30多年前,父亲参军离开家乡,口袋里装着的,就是亲人做的馒头。父亲到了部队,每天营房开伙,最想吃的就是家乡的馒头。有一年后勤送来的面粉,就来自山东老家,做出的白面馒头,香在营房四周,战友们吃了都说好。
父亲转业到了南方,他爱上母亲的一大理由,就是母亲也做得一手好馒头。馒头里有了爱情和亲情,父亲就觉得和他老家的馒头一个味。后来母亲做馒头的时间越来越少,父亲思念老家味道的心绪却越来越浓,变了的不是母亲的手艺,而是渐行渐远的乡情。
现在,一口熟悉的味道吃进嘴里,儿时麦田里撒欢、与亲人和乡邻一起吃面馍、参军时怀揣家乡亲人送来的馒头的场景,如电影般在眼前流动。远去的乡情不仅唤回了父亲的记忆,也让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在馒头香中盈满了心房。
过了两天,父亲和母亲一起去街头的面食店,父亲一个人要了两个白馒头,嚼得津津有味。吃得剩下大半个时,父亲盯着那馒头长时间不动了,母亲很奇怪:“你是不是还有事?”
父亲摇摇头说:“我在想,如果这馒头会说话,一定是俺山东口音!”
母亲顿时很感慨:父亲爱吃她做的馒头,是爱情亲情;父亲对面食情有独钟,是乡情乡愁。
那之后,父母经常会光顾那家面食店,那是父亲亲近家乡,与故土亲人心灵相通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一次,接过那对憨厚朴实的中年夫妇递过来的馒头时,母亲故意打趣地问父亲:“你说这馒头会说山东话,我怎么听不见?”
父亲佯怒道:“老婆子,要用心,用心听,明白吗?”
说完父母对望,哈哈大笑。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

编辑:邓莉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