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芳专栏|温暖的小宿舍
作者:马雪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1-18 20:14:48作者简介:马雪芳,江苏省常熟昆承湖外国语学校美好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学高级教师,常熟市学术带头人、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学习之星,上海市《快乐学习报》特聘执行主编、河南省《教育信息化论坛》特聘编辑,长期致力于小学生阅读、作文研究,出版专著四部,在全国各地教育报刊发表教育散文、教育教学论文千余篇。
冬季的脚步越来越近,天气日渐寒冷。每每想起40多年前在一所乡村小学工作时住过的那间小宿舍和那里发生的点点滴滴,顿觉一股温暖之情弥漫全身。
1981年7月,我从江苏省苏州地区洛社师范学校毕业。同年9月,我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该小学只有4个教室,一、二、三年级各一个教室,四、五年级是复式班,共用一个教室。学校里的老师都是本大队的民办教师,就我一个是公办教师。那时乡村没有公路,走的都是土路。我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即使快速行走,从家到学校也要1个多小时。每天早晨,当我踏进学校办公室,经常背心里全是汗水。
我开始教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工作量很大,白天基本没有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只能下班回到家里完成这些工作。天冷下来了,上下班更是艰难。一日,我抱着一试的心态与徐校长提出要求:学校能否与大队商量,在学校南边的制笔厂房里给我安排一个小宿舍?徐校长了解了我的实际困难,立即去大队找书记。书记听了徐校长的反映,二话没说,决定把厂西边的一间接待室给我做宿舍。
徐校长从大队里回到学校时,手里已经拿着钥匙了。他领着我去接待室,推开门,只见里边有一张黑漆木床,床上用品一应俱全,床边有一张办公桌,靠南墙还放着一张小桌子。原来,这间接待室曾经住过一位上海来的制笔师傅。当时制笔厂里几乎都是年轻人,悟性好,掌握技术快,那位师傅一年前就回上海去了。
那天放了学,学校全体教师在徐校长的带领下,为我整理宿舍。他们扫地的扫地,擦窗的擦窗,铺床的铺床……看见窗户上的一块玻璃碎了,吴老师还特意去家里拿来了榔头、小钉子、厚塑料纸,并认真清除了碎玻璃,在那里重新钉上了塑料纸,帮我快速修理好了窗户。约一小时后,在大家的帮忙下,这间小宿舍焕然一新。此后,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间小宿舍里总会亮着灯光——我正坐在办公桌旁批改作业、备课、记日记、阅读教育书籍。
那时农村晚上经常停电,一到停电,陪伴我工作的就是美孚灯了。当时,煤油是计划供应的,必须凭票证购买。购买煤油的地点在学校东边的小镇上,步行来回起码得花两个小时。为了让我少跑这两趟路,徐校长就去大队代销店,与老陆商量,给我解决一点煤油。老陆一听是大队小学里的老师,晚上停电要用一点煤油,一口便答应我可以随时去代销店加煤油。每当停电的夜晚点上美孚灯,我就想起徐校长和老陆的善意,即使在寒冬的夜晚也感觉到无限的暖意。还有,制笔厂周围的村民知道住在接待室里的是学校里的老师,常常会在晚饭后,拎了新鲜还带着泥的蔬菜来送给我。每次目送村民们离去的背影,我心里就温暖如春!
在这所村小,我与班上的24个孩子打成一片,像大哥哥一样与他们一起生活和学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与他们去田边掘土填平教室里的坑坑洼洼,与他们去渠道边采摘楝树果,然后托人把果子卖给镇上的采购站,得到的钱再买来铅笔本子分发给他们……我一直在学生中间,所以学生都喜欢我这个大哥哥呢!第二年,我带的这个班中队还荣获了县少先队优秀中队。当年全公社30多所小学,乡村小学就我班荣获县优秀中队呢!因为工作成绩比较出色,两年结束后,我被调到了离家很近的一所小学担任校长。
如今,我在名师工作室里工作,继续发光发热。在给学员培训时,我常常会深情地讲起40多年前刚踏上教育岗位那两年工作的点点滴滴,讲起我那个温暖的小宿舍和那些温暖的人……
编辑: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