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专栏|父亲的顺口溜
作者:徐成文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1-20 15:18:41顺口溜是流行于民间的口头韵文之一,它只用口语,句子长短不限,念起来很顺口、很有趣,方便记忆,贴近生活。川渝地区,往往称“顺口溜”为“展言子”。
我的父亲,其貌不扬,但在那个闭塞的小村庄里,他名扬数十公里,是家喻户晓的编纂“顺口溜”达人。
乡村的八月算是悠闲的。一把布条缝边的蒲扇,一张可以躺着的竹椅,一台破旧的收音机,这是父亲午休的三件套。父亲是村里的会计,比其他人多喝了几口墨水,算半个文人,午休于他而言,如同老烟枪手里永远戒不掉的旱烟。
每逢小春、大春收割一两月后,粮站便发出通告,告知附近农民,可以去挑粮挣钱,增加收入。知情者一传十十传百,农民们便利用空闲时间,一人或全家出动,快速赶到新盛粮站。
刚放暑假,我也加入到浩浩荡荡搬运公余粮的大军之中。父亲担忧天热累坏了我,决定赶在粮站下班前,把公余粮搬运至我家,翌日趁着天凉早点送去关上粮站。一来二去,既挣了力钱,又没有耽误家里的农活。太阳朝西边徐徐下滑,我和父亲一样豪放,端起一碗中午剩余的稀饭,嘴巴沿着碗边一“嗦”,一碗稀饭下肚,算是打个“腰暂”(方言,相当于吃点心,暂时撑肚皮),然后准备出发搬运公余粮。
父亲扛着扁担,两端各系一条麻绳编织的口袋,他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多挣点钱补贴家用。我不足10岁,屁颠颠背着背篓,能背多少算多少。我的存在可能与背粮无关,无非给父亲一路作伴而已。
到达粮站后,粮站大门悬挂着牢固的铁锁——粮站下班了。父亲在粮站周围旋转一圈,发现了工作人员的宿舍。他满眼放光,双手拱成喇叭——张同志,麻烦开门让我们搬运粮食吧!那个姓张的工作人员在阳台上一露,给炎热的夏日来一句冷冰冰的回应——明早再来!父亲再大的声音也无济于事,粮站也有粮站的规矩啊。
回家的路,似乎要比去时绵长。不悦的心情总需要发泄,他的“顺口溜”冒出额头——庙子湾(我家地名)老徐,差钱很着急。那晚,我也不再欣赏院坝昆虫的莺歌燕舞,我知道父亲在为我们熬白发。
父亲是村里很多“顺口溜”的缔造者,出自他口里的“顺口溜”遍及坡地陡梁。村里鼓励大伙勤劳致富,要在土墙上,公路边,电线杆上书写一些催人奋进的标语,父亲提着石灰桶,书写出“不怕家里穷,就怕出懒虫”“早起晚睡勤劳作,家庭富裕不用说”“起得一身早,获得半日功”。
哪家小伙子(小姑娘)结婚,支客士(庆典总管)总得说几句吉祥喜气的开场白。来请教父亲,父亲送给四句话——太阳出来照东墙,风调雨顺多吉祥,要问大家为啥乐?谁家小伙(姑娘)迎新娘(新郎);哪家老人驾鹤西去,也得有恰当的“顺口溜”——黑纱帷幕悄然拉,乡村哀乐响万家;天空阴沉乌云聚,亲人痛哭心如碎。
父亲的那些“顺口溜”,在远逝的那些日子里,如一枚不显眼的星宿,照亮了我家乡的夜空。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冯驿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