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孙凤国专栏丨沂蒙煎饼

作者:孙凤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1-30 15:05:06

参加一个培训班,其中一站在沂蒙山腹地。就餐时,餐厅里有一个小煎饼摊,我以为只有我这样的沂蒙山人,或者山东人爱吃煎饼,没想到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们,在现摊现卷的鏊子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和蔼可亲的沂蒙大嫂指导下,夹起小菜卷到煎饼里,最后还不忘放上一根比拇指还粗的山东大葱,个个双手捧住,大嚼特嚼,一脸满足。

一位同学边吃边问:为什么煎饼里没有放防腐剂,却能放很长时间都不坏。

煎饼,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把不易储存的原材料在鏊子上摊开,靠火的热力蒸发水分定型,没了水分,自然能放很长时间。

煎饼发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在山东大地,流行着许多传说,有孟姜女发明说,有诸葛亮发明说,也有民众自发发明说。东晋时,就已经有关于煎饼的记载,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这说明,在此之前,煎饼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此算来,煎饼至少有1500多岁了。山东尤其是靠近山区的地区,煎饼在餐桌上从来都是占有一席之地。蒲松龄在《煎饼赋》中记载了这一食品的做法:“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于望月,大如铜铮,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在我儿时,沂蒙人摊煎饼仍沿袭一做法,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中,也是选取的这一做法,这次培训班就餐的地点,离取景地不远,算是煎饼的正宗做法之一。

在山东,煎饼的种类繁多,口味不一,地域上区分,有沂蒙煎饼,泰安煎饼、淄博煎饼、济宁煎饼、曲阜煎饼、楼德煎饼等;颜色上区分,有白煎饼(小麦面)、红煎饼(高粱面)、黑煎饼(地瓜面)、黄煎饼(玉米面或小米面)等;以添加辅料区分,有芝麻煎饼、鸡蛋煎饼、柿子煎饼、枣煎饼等。智慧的山东人把能果腹的食物,统统做成了煎饼,放进肚子里,变成养分,变成热量。

不只是做煎饼的原料远远超出常人的思维,煎饼里卷的内容也是花样繁多,肉可卷,菜也可卷,油盐酱醋可卷,山珍海味也可卷,但对山东人来说,最适合卷到煎饼里的,还是大葱。山东产大葱,也喜吃大葱,今年济南章丘产的大葱,最高的一株达到了惊人的2.586米。人高不过葱,在山东不是骂人的话。那粗壮的大葱,入口细品,略带回甘,和同样回甘的煎饼,简直就是天设地造的一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去,山东人闯关东、走四方,都会背着一个包袱,包袱里装的就是煎饼和大葱。走一路,吃一路,饱一路,把煎饼传到了全国各地,把山东人的忠厚善良、勇猛刚强也传到了全国各地。

煎饼卷起的不只是食物,还有厚重的历史。煎饼叠起来后,一层层煎饼像一页纸,一个煎饼就成了一本书。一个个的煎饼便是一本本的书籍,每家人的粮仓就是一个书房,摊煎饼就是写书籍,吃煎饼就是学传统,走四方就是传文化,走一路,吃一路,传一路。在这本书里,有孔子周游列国,孟子传道授业,有诸葛亮三分天下,王羲之妙笔生花,有李白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苏轼“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煎饼也不是一成不变。三十年前,在我求学之路上,以地瓜面的黑煎饼为主,所卷食材也多是咸菜、辣椒、芝麻盐之类,干瘪生硬,难以下咽,用牙撕下一块煎饼后,往往再喝一口水才能咽到肚子里。

三十年,看似很久远,但与煎饼诞生的历史相比,仅是弹指一挥间。然而,这弹指一挥间,煎饼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头由大变小,原料由少变多,由养活家人的食物变成了发财致富的生意。

故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的一个村庄,在大山坳里,生活清贫,穷则思变,全村能出动的人几乎都进到城里摊煎饼,一年带回几千万,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故乡很多村庄的乡亲都在城里摊煎饼,渐渐发展成了一门支柱产业,建起厂房,把流程标准化,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在三十年前,说出来谁也不相信,一张薄薄的煎饼,竟能成为走上富裕之路的领头羊。

餐厅旁边就是超市,同学们吃完饭后又是一拥而上,几乎人人手里拿着几包煎饼,不一会儿,就把煎饼买空了。他们带回去的,不仅是这块煎饼,更是沂蒙的精神和文化,我想,这就是食物的魅力。


编辑:孙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