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琴专栏丨中原黄土,凝望与沉思下的初浅表达②
作者:陈德琴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1-30 16:48:06黄河一直以母亲河的深邃意义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心中——看望黄河等同于看望母亲,道义与亲情并存。
沿黄公路宽阔笔直,行道树葳蕤齐整,加上倾泻而下的明媚阳光,犹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美妙之感。
从华山行至合阳县境内,一条宽广的土黄色河流在车窗外若隐若现。有人急呼——黄河,黄河。那是见到母亲的激动和欢快。
的确是黄河。找地方停好车,急切地来到黄河岸边。只见几百米宽的“黄汤”在阳光的照射下,烟波浩渺,碎银点点。河水浩浩,舒缓自由地流淌在宽广的河床上,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在我们心目中,黄河该是奔腾、咆哮的雄壮模样,何以如此温柔?书里写道:“夏日里,上千米的河床会在瞬间崩岸,河中的沙峰像地毯一样卷起,那是黄河在‘揭底’。秋冬两季,水底有牛吼般的声音间或响起,这是黄河又在‘地啼’……太多的瑰丽、太多的雄浑和太多的神秘,使黄河在这里(合阳县)构成了天下最独特的声与色的奇观……”黄河原来竟有如此奇观,只是无缘见到它的“揭底”和“地啼”,身心自然无法领会黄河魂。眼前的黄河,一如天底下慈祥的母亲,宽厚、温和;宽阔的水面像极了母亲宽广的胸膛,容纳着所有的华夏子孙。天下母亲谁不爱自己的孩子?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当之无愧!
走下河岸,坐在岸边的小石头上,将一双疲累的双脚伸进河水,冰冰凉凉,沁人心脾,一如母亲在炎炎盛夏给予我们清凉的抚慰,顿时内心安宁,一片祥和。
沿黄河继续向前,两岸数百米高的黄土峡壁如暮云堆积,巍峨雄奇;谷底下大水走泥,生生不息。黄河流经中华大地有多少年了?大约115万年。这是科学考察的数据。自有人类始,它便一直流淌在中华大地上,仿佛流经了不计其数的时间和空间,历尽沧桑,地老天荒。它每分每秒年年如此地奔流不息,流走的是河水,流逝的却是时光和岁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黄河永不褪色的底色,亦是黄河永不枯竭的伟大精神!
远远地,一阵阵轰隆隆的巨响震动耳膜,我们知道,壸口瀑布快到了。
在上游400余米宽河床上平缓流淌的黄河水到达壸口时,水势突然收紧。来不及多想亦无法多想,黄河水奔腾着纵身一跃,英勇地跌进30余米高的深槽内,顿时水花飞溅,烟雾迷蒙,声震如雷,留给世人粉身碎骨终不怕的悲壮和豪迈。
耳边适时响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铿锵有力旋律,一如眼前奔腾怒吼的壸口瀑布。谁说慈祥的母亲不动怒?谁说温和的母亲不反抗?当日本帝国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时,华夏子孙挺起了不屈的脊梁。1939年初,回国后的冼星海深感民族危亡的痛楚,勇敢地站在民族斗争的最前面,以《黄河吟》为蓝本,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坚持写作6天,终于写成鼓舞斗志、提振士气的恢宏战歌——《黄河大合唱》。那是黄河为我们谱写的民族之歌、浴血之歌、奋进之歌,如血液一般,一直传承并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编辑:陈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