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查晶芳专栏|庄园里的阳光

作者:查晶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2-04 19:06:28

午后的阳光亮如金帛,从高大的门楼上方斜斜洒落,将眼前这片气势磅礴的建筑群笼罩在一个温柔的光圈里。屋宇背后,邙山巍巍;门前百米,洛水汤汤。静立于这青山碧水间的康百万庄园春秋代序已逾四百年,岁月以凝固的方式,将一个家族厚重辉煌的历史雕铸在这片青砖灰瓦之上……

位于河南巩义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康百万” 是明清以来对当地富绅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庄园大门坐西朝东,三进开门。正中主门,高大宏阔,书有“康百万庄园”五个镀金大字的长条匾额端居其上。两侧对联,黑底白字,笔笔清隽,意韵深长,正是“富甲神州帆影物流三千里,德崇河洛光风霁月四百年”。左右耳门,精致秀巧,“厚德”“载物”字样分刻其上,字形古朴苍劲。整个门楼庄重端肃,巍巍然若古时城墙。循门而入,但见高墙大院,回廊幽幽,巷陌曲曲,恍若穿越了时空,直入那明砖汉瓦庭院深处。

园中建筑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居多,亦有黄土高原的窑洞式民居,还不乏险垒寨墙等军事堡垒式建筑。我们参观的栈房区和主宅区都是四合院,院中有院,或两进,或三进。立定仰视,但见黑瓦覆顶,飞檐翘角,气韵流畅。檐前时有廊柱双双,色泽沉郁,纹理细密,如同时间一丝不苟的注脚。柱上多悬楹联,黑底金字,耀人眼目;处处雕梁画栋,无不精美绝伦。阳光亦步亦趋,紧追着高高的檐宇和青灰的砖墙,那些光圈时大时小,时明时暗,恍如岁月深处若隐若现的流光片羽。灰瓦无声,青砖不语,却以深沉,以凝重,在进行另一种方式的叙述。

栈房区,是康家的商业中心。康家早年间靠着门前的洛河之便,以漕运生意起家,栈房便是最初康家航运船只沿水路装卸货物的据点,后来随着家族经营项目的增加和土地面积的扩充,逐渐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经营管理机构。原本有六个大院,占地三千六百多平米,现在留存下三个大院,自东向西,为顺记、魁记、崇义德。一进顺记大门,厢房廊柱上的两副对联即映入眼帘: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康家把“信义”奉为经商的圭臬,无疑是找到了成功的风向标,其商业版图以火箭般的速度一扩再扩,财富无以数计。民谚云:“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栈房区里藏着个很大的地下金库,入口为小小的圆形门洞,须低头弓腰方可进。室有金区、银区、珠宝洞三区,每区四壁皆橱柜,当年陈放着康家无数的金条元宝和各种古董器具。这地下金库布局极为巧妙甚至诡秘,有门直通后方邙岭。和平年代可藏宝,遇战火则可携宝躲藏或出逃。此外,地下金库还设内外传唤,外传唤在门外,内传唤在里面,取钱时两人合作。屋外有个小小的宝音洞,内外传唤通过这洞实现远程联系:如果安全,外传唤就用棍子在宝音洞周围敲两下;不安全,就敲三下,内传唤便知道能不能运送金银了。这宝音洞俨然就是现在的报警器,设计之机巧令人叹服。

主宅区共分七院,占地八千平方米,是庄园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从外入内,院落地势渐进渐高。穿行其中,时见回廊、假山、圆门,移步换景,触目幽深。中年居是家主居住之地,陈设考究,净几明窗,暖帐低垂,充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老年居为长辈所住,摆设素朴古雅,唯有一张雕花顶子床极为华贵。床身棕褐色,长、宽、高均过两米,通体以金丝楠木雕刻,由床体、床顶、床周竹节、脚踏等几大构件组成。此床由十个能工巧匠用五年时间制成。且不说那从上到下精美绝伦的雕刻,也不说那通体透出的幽然沉香,单只一事便足以令人惊叹:整张床里里外外,无一颗钉,全是榫卯结构,凸凹相接,天衣无缝。

漫步园中,眼前建筑规模之庞大,布局之精妙,气势之煊赫,我感觉像到了“红楼”里那世代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最惊叹的,倒不是那豪阔深门中透出的奢华富贵之气,而是处处漫溢着的浓郁文化气息,尤其是那些沉潜于图片、匾额、楹联中的康家家训家风,犹如股股清流,明洁透亮,细细品读,似饮好茶,醇香满腹。

最耀眼的是高悬在主宅区一院正门上的“留余匾”。其造型似一幅展开的卷轴,右边书“留余”两个篆体大字,是凝重的深褐色;左边细细密密的小字,一色的金黄。匾上下两边各缺一块,以示“留余”。上留天,下余地,仁爱之光熠熠闪耀,智慧之思灼灼生辉。康家子孙将“留余”奉为处世指南:巩县旱涝肆虐民不聊生时,焚券免债;遭逢水患兵灾之际,出资修堤、筑寨安民;九一八事变后,第十八世子孙康子昭为支持抗日捐献了全部家产……“留余”,如同一面鲜亮的旗帜,不仅在康家的传家大道上迎风招展,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更被豫人奉为经商处世的不二准则。

拜月桌的造型和案底铭文亦颇令人玩味。此桌为康家中秋赏月时所用。上面是四四方方的石桌,桌下有面圆镜,意谓对天方方堂堂正正,做人却得守方知圆。镜里还能看到大片文字,那是刻在石桌底面的铭文:“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人如顽石,唯有经过雕刻才能变成美玉。

康家对子女的教育如涓涓细流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室内墙上张贴着素朴生动的古人读书图,其下条几上摆书本数册。最耀眼的是门头悬匾,“三上成文”四个大字明洁耀目。三上,源自欧阳修《归田录》:“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康家以此鼓励后代,珍惜点滴时间努力学习。不得不佩服康家的教育智慧和前瞻意识,他们懂得,要想家业世代绵延,关键就在于教育好子孙。或许,康家历经四百年而不衰正在于此吧。

出园时,日已暮。回望庄园,却分明见阳光缕缕,正从那高墙青瓦间逸出,由历史的深处直射至无垠的天际……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会员,文字见于《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中国文化报》《文汇报》等两百余家报刊)

编辑:郭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