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郝安专栏|大雪赏读: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2-07 00:00:00

  

冬天的关键词是从凉到冷,从冷到寒,从寒到冰冷、暴冷。这时,太阳抵达黄经255度,小雪轻盈转身,隶属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洒脱率性,隆重上场。

仲冬大雪是相对小雪节令而言的节气概念,体现的是这段期间的气候特征。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是说到了这个时段,降雪的可能性更大了,范围也更广了,而且一般不会再是雨雪交替或雨雪交加,也就更容易形成积雪。

花叶草木、鸟兽虫鱼近乎刻板地以季节为单位将养自己的生命。大雪三候呈现出来的动植物细微习性,就蕴藏着其见微知著、候时而行的活动规律——

一候鹖鴠不鸣。鹖鴠,亦作鹃鸥,求旦之鸟,阳物也。是月阴盛,天寒地冻,纵便喜欢啼叫的寒号鸟,也因为冻得哆哆嗦嗦,而躲进巢穴,敛气屏声,不再鸣叫。其实怕冷噤声的山鸟非鸟,而属鼠类,俗称飞鼠。寒号鸟也不寒号了,表征的是昼短夜长之物语。

二候虎始交。虎者阳物,百兽之王。今感微阳气,益甚也,故相与而交。虎啸生风,龙腾云起。虎龙从来都是天气变化的源动力,不时造就着风生水起。此时阴气极盛,盛极而衰,阳气已暗暗萌动,阳刚的老虎欲望激发,开始求偶交配。这是寂寥冬日最具生气且浪漫的一件事。

三候荔挺出。荔,本草曰之蠡实,别称马莲、马兰、马薤;根系发达,叶中抽茎,开花结实,属于兰草的一种。在冰冻积雪的条件下,这不起眼,极普通,然而实在不平凡的一棵草,也感受到阳气生发,独独顽强地冲破土地,冒雪而生,悄悄抽出了新芽。

论热论雨,北方输给了南方;只有说到雪的时候,北方人才有了底气,腰杆也挺得更硬,何况这回来的是披着一身斗篷的大雪。

至此,果然雪事更重,雪量更大,天气也更寒更冷,直教那铺天盖地。真正江山一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色覆万象之气派,之气势,之气魄,何其大也。

然则,较之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的大雪更有气派、更显气势、更具气魄的,是胸存大道红军统帅的一首长征大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器大者声宏,志高者意远。只此连词牌连题118字,便大笔如椽、大音希声;大雅宏达、大气磅礴。这里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是诗人易得,伟人也并不少见;但诗人兼伟人,则千载难逢,历史上未曾有过。

这是一个诗人兼战士,诗人兼思想家,诗人兼战略家写下的诗篇。因为只有备尝行军和作战的全部艰辛的战士才能这样观察到和感受到所经历的一切,只有思想家、战略家才能具有这样广阔的视野,才能这样充分地概括微观宏观整个画面以及展望的远景。

崇山峻岭、万水千山;作事于南,收功于北。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无疑是毛泽东诗词中最长、最壮美的一行。作为统帅、战士、诗人的毛泽东,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于1936年早春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发起东征战役,到达陕西清涧县袁家沟。

十多年后笑称南方的骨头长了点北方肉的诗人、战士、统帅,这时睥睨六合,纵横八方,气雄万古,站在了秦晋高原苍茫的黄土地上、咆哮的黄河岸边。

于是,仿古而不泥于古,尽得古人之神髓神韵,而又涵浑奔放,以意出之的《沁园春·雪》,便让原本被积雪覆盖,又飘起了鹅毛大雪的沉寂世界,顿时生机盎然起来。

——这是北方的风景啊!千里万里的大地,被冰封住了,大雪飘飘的落着。老远望去,长城里边和外边,只是一片空旷;黄河高高低低,波浪滚滚的河水,一下子冻结不流了。一条一条的大山,好像白蛇在舞蹈;一块一块的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大山高原,都在跳动,要和老天比一比谁高。等到晴天,看鲜红的太阳照起来,像个美女抹着胭脂,披着白衣,格外的美妙。

——中国国土这样的好,引起无数英雄争着要。可惜那,得到胜利的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武功虽然很大,对文化的贡献却嫌少。名震欧亚的成吉思汗,只懂得骑马射箭打胜仗。这些人都过去了,算算真正的英雄,还得看今朝。

这篇白话译文,是集历史学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于一身,文学造诣也很高的学者范文澜,在《沁园春·雪》发表次年“笔不停挥”而就的。

最早公布于世,是《沁园春·雪》问世9年之后,1945年重庆国共两党谈判期间,在《新民报》以《毛词·沁园春》为题刊登。其后附有一段话曰: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因其思想之深邃,气魄之宏大,表现之精妙,旋即“雪”满雾都,搅动山城并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世人从而知道了毛泽东不独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

大气而不失雅致,雄浑而不失精美,奔放而不失庄重,挺拔而不失柔美。在一气呵成、气象万千的《沁园春·雪》中,毛公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面对雪后初晴的高原风光,历数几千年来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只轻轻几笔,便把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古代帝王一下子荡过去了;接着“俱往矣”三字笔锋一转,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过去的一页轻轻揭过,点睛之笔由此轰然而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沁园春·雪》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凡当要害,几字数十字辄尽情状;乃穷事际,反若有千百言在笔下。全词空前绝后,典雅与通俗共存,朴实与浪漫互见。动与静,快与慢;时间和空间,过去和未来,遥相呼应,浑然天成,攀到了历史的极顶,成为永远的经典。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最早得这首词手迹的柳亚子,一看便拍案叫绝,称“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时任《新民报·晚刊》编辑的吴祖光回忆,当时他听说这首词出自毛泽东的手笔,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只有这一个人才能写出这一首词”。

其时正在重庆的美国记者斯特朗,后来也在自己的著作中评述说,毛泽东写的这首诗,震惊了中国首都文坛,那些文化人以为他是一个从西北来的土宣传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人。

其实何止是文坛,浪中生浪,浪起浪伏浪打浪,这横空出世的咏雪词,更震动了十分敏感的重庆政坛。一桩笔墨韵事,陡然转化成了政治斗争。国民党方面惊呼,不管在朝在野,是敌是友,现在好多人都在为毛泽东的这首词着迷,“雾重庆”快要变成“雪重庆”了。并私下发起作诗运动,一时虾忙蟹乱,御用文人粉墨登场。终归枉费心机,一无所获。

国共双方在文化战线的较量,包括那些曲解生事之作,已经回到延安的毛泽东听闻,说了一句“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一年后,解放区晋冀鲁豫边区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了范公的沁园春白话译文。一代史宗抑制不住崇拜说,这是毛泽东用沁园春的调子,咏雪景的一首词。气魄的雄健奇伟,辞句的深切精妙。不止是苏辛低头,定评为词中第一首,就是三百篇以下各体歌诗中如大雅大明篇,汉高帝的大风歌,魏武帝的短歌行,宋太祖的日出诗,公推为著名雄篇,若与本篇较长短,不免尚有逊色。因为毛主席的气魄,表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四万万人民的力量,不是创立一个朝代的封建帝王所能比拟。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气魄。

崇高的思想、宏伟的构思、壮丽的画面、浩荡的诗情。正因为这首词具有先进的思想以及高超的艺术性,范老由衷感慨:读来荡气回肠,使人奋发向上。好像望见了我们光辉的救星,伟大的导师,立在西北第一高峰上,指挥四万万人民大军,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汪精卫之徒,展开大战斗,敌人一个一个地倒下去,我身似飞,我喜欲狂。

他很低调地表示,我的学历不可能恰当地传出原词的精神,所有错误,请允许我慢慢改正。

开国总理周恩来曾经说:我们的主席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诗人。元帅诗人陈毅也曾以“看诗词大国推盟主”来高度赞扬毛泽东的诗才。郭沫若则作词惊颂: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

诚如毛主席曾经说的,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末,事情就好办了。难怪西方人也以他们习惯的方式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这话并不夸张。的确,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伟大领袖,而且他还是独领风骚的诗人。他,是作为诗人的伟大政治家,又是作为政治家的伟大诗人。作为诗人的伟大政治家,毛泽东政名盖世,功勋卓绝;作为政治家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迥异于文人的雕虫化景、对月说愁,在最赋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诗词王国里,高标青史,建造了自己的丰碑。

魁梧毛公,南人北相,一生欢喜梅花,也喜欢雪,一如素雪般艰苦、豪迈,冷峻、生动。身边卫士回忆,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一个冬日,也或许正是大雪节气前后,工作了一夜的主席伸个懒腰,搓搓脸,大步朝门口走去。

刚跨出门坎几步,便猛地立住脚,睁大双眼,仰天凝视,原来纷纷扬扬的落雪使他震惊、让他陶醉。旋又俯首凝视铺了白毡一般的庭院,久久一动不动。终究还是不忍心踏雪,小心翼翼,顺自己的脚印慢慢退回,每一脚都落在原来的印痕里。

人民领袖大公至正,惟爱雪爱到了自私的地步,一下雪便开心兴奋得溢于言表,自家门前的雪不舍得踩,出了院门却专拣着雪地走,兀自入迷地倾听着脚下咯吱咯吱的踏雪声。

undefined

没有雪花的冬天既不完美又不完整。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冬日独有的犒赏,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丰厚馈赠,也是领袖和他的人民爱上冬天的最大理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读毛泽东的诗词,我们其实是在读着中国的过去,也在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读毛泽东的诗词,我们其实是在读着中国这片古老土地的沧海桑田,以及100多年来在这个大舞台上演的悲欢离合、苦难辉煌;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毛泽东的诗词,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自古心胜于兵,智胜于力。共产党的胜利,人民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作为物质的人,一代伟人毛泽东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精神的人,永远的思想家、诗人毛泽东却分明与我们越走越近。


编辑:李序 全丽 熊燕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