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万林专栏|宋蒙战争中的天生城保卫战
作者:梅万林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2-11 15:33:52“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市万州区,扼守长江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
在万州城的周边,拱卫着各具特色的九座大山头,尤其以“文山”太白岩和“武山”天生城最为著名。天生城是宋元战争留下来的山城遗址,始建于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由山顶内城、东外城及北外城三部分组成。由于山势险峻,峭立如堵,“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被誉为“天城倚空”,为万州古八景之一。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刘备伐吴时曾在天生城屯兵,所以又称为“天子城”。2013年,天生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生城和合川钓鱼城、忠县皇华城、云阳盘石城等地,同为南宋抗元的古战场遗址。因此,天生城从它诞生之时起,就弥漫着刀光剑影的血雨腥风,它见证了公元1243年到1276年之间的宋蒙战争。万州军民依托天生城之险,以弱敌强,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精锐之师拼死厮杀,上演了荡气回肠的天生城保卫战。这一时期也成为了天生城最为辉煌的历史。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开始袭扰四川地区。公元1234年,蒙古灭掉北方的金国后,第二年便开始了对四川地区的大举进攻。公元1243年,蜀中名将余玠主持四川防务后,积极采纳了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建立起以钓鱼城为首的20余座城池,屯兵聚粮,将所在州郡治所及百姓迁入城内,形成了沿嘉陵江、长江的内外两道山城防线。天生城就是这套防御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正是因为这套防御体系的迅速建立,打破了蒙古军迅速打通长江航线的战略企图,大大迟滞了蒙古军的铁蹄。
公元1260年,忽必烈被拥戴为蒙古帝国大汗后,加速了进攻南宋的步伐。这时,南宋降将杨大渊积极建言献策:“取吴必先取蜀,取蜀必先据夔。”于是,天生城成为元军攻击的重点。公元1275年,元军在杨大渊的侄子杨文安的率领下,先后攻克了开州,招降了达州,对万州形成了半包围之势。同时,又乘胜率大军围攻梁山(今梁平)40多天,由于久攻不克,杨文安转而移兵进围万州,与万州守将上官夔所率领的万州军民相战于天生城。战前,为了扫清元军进攻天生城的障碍,杨文安令其兄之子杨应之、镇抚彭福寿率兵全力击败了南宋来自夔州、忠州等地的援军。尽管如此,上官夔却凭借着天生城的险峻,率领守城将士固守,杨文安屡攻不下,元军不得已解围撤退。
在此期间,元军已开辟了襄樊战场,对南宋发起总攻,南宋军队全线崩溃。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月,元军伯颜攻入了南宋首都临安,南宋朝廷宣告灭亡。然而重庆、合川及三峡地区天生城等沿江山城仍坚守不怠,各地的抗元斗争仍在持续。为了尽快结束战事,统一全国,忽必烈调整了攻伐四川的部署。7月,杨文安再次统率元军进攻万州。天生城保卫战进入了最后的悲壮时刻。
为早日攻破天生城,杨文安先派遣官员徐政给上官夔送去劝降书,但上官夔非但不降,反而将劝降书撕得粉碎,并怒斥驱逐了劝降使者,在天生城各处险隘之处重兵把守。一时间,城外元军喊杀之声震天,城内守军坚壁清野,形成对峙。于是,杨文安调整攻城策略,决定实行强攻。这时,梁山(今梁平)守将袁世安已被招降。夔州守将张起岩率舟帅前来援救,不料却被元军将领彭福寿部打败。于是,天生城陷入四面无援的孤立之中,只能是孤军奋战,因而,已经被困多日的守城将士士气受到极大打击。然而,上官夔自知寡不敌众,却并未坐以待毙,反而更加精心布防,加强警戒巡逻。于是,元军派兵将天生城三面围困如铁桶一般。8月的一天深夜,杨文安命侄儿开州、达州安抚使监军杨应之带领一支勇猛将士,架设云梯从城南攻破外城,元军于是迅猛涌入内城。在内城,上官夔率守城将士及城中百姓与元军展开了激烈巷战,血流成河,死伤无数,天生城覆灭已经近在眼前。这时,只见上官夔独自一人跃上城墙高地,向元军首领呵斥道:“勿杀百姓!”说完,纵身跳入元军之中,挥刀厮杀,元军兵士如潮水一样地退去,又如潮水一样涌来,手中兵器一起向上官夔袭来,上官夔身受多处重创,血流如注,战死在天生城上。自此,在南宋王朝已经覆灭5个月之后,天生城终被攻破。
在这场惊天动地的宋蒙战争中,万州守将上官夔的英勇气概为天生城写下了极为悲壮的一页。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困境中,上官夔宁死不降,带领城内军民勠力同心,拼死抵抗,整整坚守了一月有余,虽然最终无力回天,战死沙场,但却表现出了忠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和顽强坚韧的战斗意志。后来,万州百姓在天生城上修建了上官夔祠,表达敬仰、怀念之情。
在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宋蒙战争中的天生城保卫战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上官夔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万州儿女不畏强权和坚定不屈的刚烈气概如日月高悬,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尤为值得珍视。
编辑:胡晨愉 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