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玉专栏|在浮躁时代,还“好好说话”一片天地
作者:董小玉 李承桓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2-12 14:44:062022年11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主动融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推普服务社会应用和人民群众需求新手段”三个方面的任务和十项举措。围绕“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任务举措,西南大学师生展开对话。
学生李承桓:《意见》指出,学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中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通用语言文字使用匮乏,大量使用emoji、表情包、谐音梗等代替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表达的现象,这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引导与规范?
导师董小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认为,中国人的口语越来越书面,或者说“八股”化,失去了口语的通晓易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受到越来越强势的网络文化冲击,人们的语言普遍开始轻浮化、“萌化”。这里,不得不提到“表情包”,表情包是一种娱乐化、游戏化、清浅化的表达方式,有着形象直观、简洁明快的特点。网络表情包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打破了文字传递信息的单一渠道,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它带来的交际方式是工具性的,而引发的焦虑却是文化性的。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大学生群体裹挟进了扔表情包的大潮。“不好好说话”“玩梗”等失范用语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和规范。
高校作为文化建设的排头兵,理应正本清源,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规范使用语言进行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规范用语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书香校园,通过学术海报、校园广告牌、校园网络品牌等,夯实语言使用根基。还可以举办汉字听写大会、读书分享会、诗友会、经典诵读比赛等系列活动,将语言规范化建设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内容。
同时,Web3.0时代,用户生产内容是大势所趋,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常客更要积极发声:发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文化底蕴的语言,同时,也要创造性、创新性地使用富有时代气息、人间烟火、意趣横生的语言,为网络语言大环境的风清气正,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学生李承桓:《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把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纳入毕业考核,是国家对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那么大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呢?
导师董小玉:梁启超先生曾将学校、报纸、演说称为“传播文明三利器”。演说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支撑是什么呢?学术、思想、教育、文化、文学等。大学生群体要杜绝思考与表达的僵硬与死板,要积极与社会沟通,研究语言传播的技法,更要看到中外文化的发展趋势。推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发展,大学生需要锻炼自己的“笔杆子”“嘴巴子”,这是筑牢语言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一方面,通过课程融入、讨论互动,在师生对话交流中夯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考核方式确保学术的“硬指标”。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哺育、审美熏陶,厚植精神家园和文化定力。
营造健康活泼的语言表达氛围,大学生需要多读书、勤思考、会写作。在《东坡志林》里,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是切己的经验之谈。一个人的言传素养就是语言表达与传播的素养,它不仅仅关乎读书识字,还涉及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等。叔本华曾说:“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犹如一朵重瓣的玫瑰,虽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凋谢了却没有种子。”语言文字的高质量发展想要真正见成效,没有内涵,不接地气,终究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行稳致远。
新时代青年学子要敢于跳出泛娱乐化浪潮,以优美丰盈的文化内涵馨香自我的精神家园。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为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的激情与智慧。
编辑: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