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陈泰湧专栏|苦的尽头,甜的起点

作者:陈泰湧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2-13 15:36:06

苦的尽头一定是甜,要不怎么会有“苦尽甘来”之说呢?

说到石柱的特产,不,一说到石柱,大家都会立即想到黄连。石柱黄连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故而石柱又有中国黄连之乡的美誉。黄连是苦口良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种苦,是药,却不是石柱人想要的生活。

黄连苦,那是大自然赋予它的特殊味道,同样,大自然也将这样的味道浸润进了它们所生长的这片土地中,然后又从土里冒出来,浸润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

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石柱是可以被浓墨重彩写上一笔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影像,看文章,总是难以真正感受这种历史的巨变,这也促使我乘坐高铁,踏上了石柱的土地,我要去踩一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是怎样把黄连嚼出甜滋味来的。

大自然是神奇的,总是在给你苦辣的同时,也给你甜蜜。石柱人是率真和聪明的,不仅可以“苦中作乐”,而且还会“苦中寻乐”,据《石柱县志》《中益乡志》记载,石柱中益本地的野生黄精品质优,质量稳定,多糖含量和皂苷含量较高。2017年以前,就有极少数具有生意头脑的农民将野生黄精移植到家园附近人工种植,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最早尝到了甜头。

《神仙芝草经》云∶“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而现代科学也已验证:黄精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淀粉、氨基酸、毛地黄等多种成分,具有补肾、降血、防止动脉血管硬化、促进胰岛素活性等功效。

可就是这么一种佳品,从历史上讲,它却并不是一种甜蜜的寄托。《滇南本草》云:“洗净,九蒸,九晒,服之甘美。俗亦能救荒,故名救穷草。”《本草蒙筌》和《本草纲目》也曾提到,“九蒸九曝,可以代粮,可过凶年。因味甘甜,又名米铺。”

回到石柱,回到中益,黄精也曾是他们的救命粮。据湖北咸丰活龙坪《谭氏族谱》记载,清咸丰末年(约1860年),石柱县沿江地区遭遇大旱,饥民无数,在中益乡的龙河峡谷里,快要饿倒的他们有幸遇到了较为庞大的野生黄精群,采挖了黄精根部作为干粮,才最终翻越了七曜山,得以活命。黄精根叶花实皆可食之,肉质根茎可以糖生食,脆嫩甘甜,食用爽口,可在他们的口中,能活命的黄精咽下去,心里却是苦到了极点。

终于,千百年的苦在石柱中益乡走到了尽头,慢慢变成了甜。2017年8月,中益乡被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市委办公厅帮扶集团入驻中益乡,经过认真调研,帮扶集团和中益乡党委政府选择在华溪村发展黄精产业,中益黄精产业开始起步发展。

2018年,中益乡产业结构开始深度调整,但在起步阶段,大家没有什么经验,发展的产业大多失败了。中益乡紧急调整产业布局,经过外出考察和邀请专家论证,确定了蜜蜂、黄精、黄连3大主导产业,辅以桃子、蓝莓、李子等精品果业,为农文旅融合配套。黄精,作为石柱未来的甜蜜产业主角,此时此刻正式登台。

中益乡将黄精与“拯救诸苦”载入了史册,而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也是耕耘者——在脱贫攻坚战中圆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历史上愁吃挨饿的时代已过去,乡村振兴又拉开了历史新的帷幕——这块土地上,从此再无苦,极具药用价值的中益黄精产业也迅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益黄精从此断了苦根,只剩下了甜,无穷无尽的甜。

苦有尽头,这个尽头在石柱中益乡。甜无尽头,却有起点,甜的起点也在石柱中益乡,就在那成片的黄精地里。

编辑:蔡雨耘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