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鸿专栏|山间记忆
作者:何鸿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2-25 11:20:06作者简介:何鸿,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高级政工师。在《十月》《解放军文艺》等报刊,公开发表文学作品90多万字。曾获《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散文类)、全国冰心散文奖、全国冶金文学奖。个人出版长篇小说《大西迁》(花城出版社)、散文集《在结束的地方出发》(中国文史出版社)。
罗以会匆匆拦住我们时,穿着一件醒目的橘红色消防马甲,马甲中间的反光涂料上还粘着几片高山映山红的花瓣。
参加“重走红色路”活动的作家们刚参观完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在大门处合影之后,正准备离开。
站在路中间的罗以会,两颊泛着红晕,仰起脸看着大家,大声说:“那边还有一个红军战士墓,我可以带你们去看!”
山中的农民大都拘谨少言,一位农妇突然站出来的毛遂自荐,让作家们有些愣住了。走在前头的刘民听到声音,转身回来,果断地说:“好!你带路,去看看!”
大家沿着乡间水泥小路往北而去,就在离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500米左右的山坡上,果然有一座比普通乡间坟头更大些的墓地。墓地正前方,立着一块雕刻着五星图案及文字的石碑。石碑表面被泥土和落叶遮掩,但碑文字迹依稀可见,正上方中间镌刻着四个大字:永垂不朽。
刘民用手捻去石碑上的枯叶,仔细辨认着碑文,逐字读了起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大家都小心地围了上去,一个个或蹲或站,躬身辨认碑文。一位细心的女作家拿出笔记本记下了石碑上镌刻的文字,又有人去采来两小束白色、黄色的雏菊,恭恭敬敬地放到碑前。
雨后初霁,满眼苍翠,山间氤氲着白色的雾气,似乎有无形之手在缓缓拂去历史的尘烟,唤起群山中最初的红色记忆。
默立在红军墓前,我又想起了那片依山而建、具有典型川东特色的木质建筑群——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
旧址的外围是高约六七米的石头墙,正大门是一扇长方形大石门。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翘着二郎腿,坐在大门左边横放的大松木上,眯着眼睛打量门前走过的乡邻和游客。老农头上缠着发黄的头布,身上穿着带四个兜的蓝色老式中山服,嘴里门牙已掉落大半,一副憨厚朴实的样子。
跨过石门槛往里去,眼前豁然开朗起来,瓦檐木屋,柴垒土墙,青石阶路。有一些房前庭院还种着青菜,猫和狗闲适地晒着太阳,看上去还住着人;但有一些却人去楼空,院子里一地断砖瓦砾、藤蔓蔓延,还有被丢弃的石磨、石缸等物。
在接近建筑群中心的位置上,矗立着一座保存完好的全木结构的屋宅,屋宅正大门还贴着寓意幸福平安的红纸春联,门廊间承重的一排木柱底部筑着石础,每一扇窗棂上都雕镂着象征吉祥的精美图案。屋宅正中间的堂屋有三米多高,面积约20平方米,家具陈设齐全;进门正对的墙面上贴着一张毛主席画像,两边的木板墙上刻着几句红色标语,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随行的工作人员打断了我的思绪。“如今,山里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而当年的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也一直被山里的农民自觉地看护着。”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红军墓,每年都有学校组织的少先队员整齐列队前来祭扫、献上花圈……“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很多学生到红军墓前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清明还有很多人到红军墓前献花……”上身显得有些发福的罗以会,脚下健步如飞,嘴里热情地讲着:“在我读书的时候,学校总会组织学生,整齐地穿着白衣服戴红领巾,一路唱着革命歌曲来祭扫红军墓。”
当年红军游击队在武隆的足迹遍及十余个乡镇,开辟了仙女山游击区。虽然时间只有3个多月,但他们在武隆传播了革命思想,帮助武隆山里的老百姓觉醒。
“我儿子暑假回来,也会帮着一起保护红军旧址文物呢。”罗以会把我们送到大路上,抬手指着前面树林中一幢新修的四层楼房,开心地说:“山里老百姓真是打心底拥护共产党啊……我们这里以后肯定会更好!”
49岁的罗以会满脸幸福而认真的样子,那熠熠生辉的橘红色外套,恍若山间为红军而盛开的映山红。
编辑:毛永胜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