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惠专栏|残荷亦美
作者:徐光惠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2-26 16:31:47
作者简介:徐光惠,重庆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杂文报》《新民晚报》《人民周刊》《散文选刊》《散文世界》等报刊,多篇作品入选中考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公费出版散文集《梦回故乡》。
一场连绵的冬雨过后,万物凋零,寒意渐浓,风,凉飕飕的,落叶四处翻飞,沉寂的冬日,我去了小城的荷塘,去看那大片残荷。
沿着木栈道走过蜿蜒的荷塘,那一大片的荷,曾经鱼跃蛙跳、蜂飞蝶舞,引得无数游人为之驻足,现在早已荡然无存,在凄凉的寒风中沉寂无声,了无生趣。
此时,满塘的水平静如镜,荷花卸下盛装,或碎、或折,或倒下、或残破,或弯曲,横七竖八,东倒西歪浮在水面上,像一群风烛残年的老者。有几片枯黄的荷叶,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犹如一幅幅残缺的古画,穿越时光的长廊,历经岁月沧桑。
夏去冬来,繁花凋零,记不清荷的第一片花瓣是从哪一天开始凋落的。曾经的芳华褪去,只剩下了颓败的枯黄,遍池残荷与孤独的凉亭一起进入了冬眠,显得空旷、寂寥,不觉让人心生悲凉。
在荷塘边一棵枯黄的柳树下,我突然看见一个年轻女孩正撑开画架,旁边放着作画的工具。夏天荷花盛开时,见过很多学生来这里写生的,却从没见过大冷天来画残荷的。
女孩子20多岁,面容清秀,梳着两条乌黑的长辫,着一身好看的素花布衣,浑身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她有条不紊地做好准备,坐下来开始提笔作画。我站在她身后,静静地看她画。
她画的是素描,铅笔在雪白的纸上沙沙作响,不一会儿,轮廓就出来了,素描的铅黑色,与眼前黯淡单调的残荷极为吻合。渐渐地,一株残荷跃然纸上。
她神情专注,手里的画笔始终没有停过,时而抬头看荷塘,时而低头作画,没多久,一幅残荷图便基本完成了。虽然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灼灼绽放的花朵,但是,在她的画笔下,光与影巧妙结合,一片片破败的残叶,两枝枯萎的莲蓬,似乎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有着荷花盛开时所不曾有过的凋零之美。
我伫立荷塘边,默望着满塘残荷,枯萎的荷叶倔强地躺在水面上,并非一片、两片,而是千片、万片,它们看似瘦骨伶仃,但在瑟瑟寒风中透露出铮铮傲骨,显得格外坚韧从容。
残叶枯枝倒映在水中,变幻出形态各异的几何形状和抽象线条,有的孤傲地昂起头,有的谦逊地弯下腰,或三角形,或菱形,或椭圆,分明是老师的几何图形,是流淌着生命的音符,像简笔的水墨画晕染开来,勾勒出一种静美安详的冬日景致,整幅画面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别有一番韵味。
没有小荷立尖角,却有莲蓬立上头。荷塘里除了残荷,还有一些黑褐色的莲蓬,早已褪去了一身青绿,枯瘦、孤傲,拼着最后一股劲儿支撑着生命的厚重,带着傲视群雄的气势破水而立,丝毫不惧生命的临终。
我摘了一支莲蓬下来,准备带回家插在书房的青花瓷瓶里,想必该是一幅简洁、淡雅的水墨画吧。
不远处,几只鸭子游弋在荷塘里,它们将头伸进水里,随即又忽地冒出头来,拍拍翅膀,使劲儿甩甩头,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打破了周围的平静。阳光洒在荷塘里,映射出粼粼波光,为荒芜的荷塘增添了几许亮丽的色彩与温暖。
凋零,是必然的归宿。但冬日的残荷,枯而不死、残而不败,不屈不挠,与世无争,沉寂中蕴含着力量,坚守内心的执着与追求,在有限的生命里,活成了永恒的风景,昭示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到了冬日,我才算真正读懂这句话。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夏天叶绿荷香的繁花盛景,千朵万朵的荷花又将开满荷塘,清香十里。
蓦然回首,我已是年过半百,经历过风雨,感受过苍凉,有欢喜,有遗憾,有得到,有失去。人的一生也会经历花开花落的过程,花开时固然光彩夺目,花落时也不必悲伤叹息,即使走到生命尽头,也要像残荷一样,在岁月的轮回中,以静美的姿态孕育生机,等待春天的到来。
编辑: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