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高桃芝专栏|江南灵秀 天籁之声

作者:高桃芝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12-28 15:30:06

“江南灵秀出莺唱,啼笑喜怒成隽永。”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艺术流派纷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取材上,越剧多以才子佳人为主,戏角儿均为女扮男装,唱出的则是轻盈俊秀的传奇。尤其是那绵软迤逦的唱腔,犹如天籁之声,一字一句皆是百般滋味、千般情缠、万种柔肠,令人如痴如醉,百听不厌。

其实最初的时候,越剧还没有这样优美的唱腔,它的前身是浙江嵊州市的落地唱书,又名绍兴戏。越剧发源于浙江,兴起于上海。1852年,浙江农民金其柄创制曲艺“落地唱书”,后经历农村草台班戏,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科班的历史性演变,逐渐向古装大戏发展。在1925年9月17日《申报》的演出广告中首次冠名“越剧”,并沿用至今。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经过不断创新,越剧以兼容并蓄的艺术情怀,广泛学习话剧、电影、歌舞,以及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的表演方法,巧妙地将现代艺术与优秀传统艺术有机融合,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成为雅俗共赏的戏曲剧种。

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主要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调三大类,其中尺调又分慢板、中板、连板、散板、嚣板、流水板等。在演唱方法上,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演奏乐器有鼓板、越胡、扬琴、二胡、中胡和大提琴等,演奏分吹、拉、弹、打四部分。

越剧多以女性为主,妆容靓丽,扮相俊美,饰演的小生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小旦娉婷婀娜,娇羞妩媚。越剧动作,形体优雅,舞姿翩翩,处处细腻动人,充满神韵。越剧服装做工稳重端庄、清秀文雅,十分招人眼球。

越剧化妆具有色彩明快柔和、线条清新和五官分明的特色,既符合生活又具有一定的艺术夸张性。越剧表演的舞台,写实与写意完美结合,无论是时空转换还是环境变换,一幕幕布景,一道道灯光,常常是霓虹与裙钗互艳,霞光与朝靴相映,水袖飘动,音韵流淌,整个舞台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越剧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孟丽君》《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等。越剧老一辈著名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傅全香(傅派)等。

越剧扎根于乡土之间,带着本土化的印记,其迤逦清丽的戏腔传遍大江南北,乃至大洋彼岸——遍及东南亚、欧美各国,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越剧百年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同样源自越剧唱腔。2006年5月20日,越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走来,顾盼生姿,惊艳了全世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使几代观众为之洒泪。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