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熊刚专栏丨巴山城口行②河鱼印象

作者:熊刚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1-09 18:46:35

大巴山的深秋,群山环抱,红叶缤纷,薄雾轻染,流云在晴空中漂浮着,山野弥漫着空气的清新。我随参加渝东北关工委第十八次会议的同志们,乘坐汽车,沿着山涧小溪边的公路,自下而上穿行于大巴山的深处,第一次走进河鱼这神秘而又陌生的山涧原野,我真切地感受着她灵秀里透出的清纯,原乡里流淌的浪漫。

河鱼距离城口县城30多公里,海拔在860—2500米之间。银白高速公路开通,为偏远闭塞的山乡,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河鱼以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和常年平均温度21℃的气候,变后发优势为资源优势,迅速走向前台,成为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和休闲度假地。

进入平溪村,凉风习习。幽长的山谷中,蜿蜒着延伸的石板路,鳞次栉比的房舍连排着,灰色的瓦、白色的墙,弥漫着一种祥和的恬静,这是不容易看到而又自然朴素的农家居舍。顺着小溪漫步,看得见山林莽莽,听得见溪水淙淙,两岸绿荫掩映,苔藓遍地,跌宕的溪流或从河石上倾泻而下,或在弯曲小溪中欢歌流淌。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情趣与深沉热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因打造“渔樵耕读”农耕文化而颇有些名气。驻足观看,城口境内可供研学体验、亲子活动的唯一农耕文化体验园,一览无遗。园区集观光休闲、参观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以“回味农耕、追忆乡愁”为主题,建农耕文化体验区、农家饮食文化区、农耕器具陈列区,将锄头、蓑衣等农耕器具在展厅和露天庭院集中展示,让游客在体验传统石磨、风车、榨油坊劳作的同时,能够回想起被时间封尘的农耕文化,追溯起心中独一无二的乡愁记忆。

前面,一个开阔的露天演出区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小溪右侧,院坝中“铁匠铺”“手工作坊”土墙茅屋一字排开,房屋顶上立着“山恋·河鱼”几个黄色大字;小溪右侧,露天观看区依山坡而建,实木做成的座位贴着红色的数字号码在石阶上层层叠叠。《山恋·河鱼》远近闻名,这是一台配合农耕文化体验园的旅游实景演出。没有大舞美,没有声光电,完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经过艺术加工,全景式地展示本土本味的农耕文化、风土人情,表达了河鱼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看着山坡上简陋的观众区和空旷的演出场地,我不禁浮想联翩,我为河鱼人能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奇思妙想打造这样一台低成本、草根化的实景演出拍案叫好。

沿着小溪边的公路继续上行,我们来到乡政府所在地,参观这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白墙红瓦的两层楼房建在文化广场上,门前立着四个红色柱子,一幅“厚德载物”的匾额悬挂在大门上方。进入大门,小小解说员有模有样的讲解,赢得大家的赞许。墙壁四周、丰富多彩的展陈,图文并茂,反映着河鱼新时代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实践所整合游客接待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基层社会治理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阵地资源,搭建了理论宣讲、青年学习、电商服务等平台,常态化开展青年说、典型说、河鱼故事会、“莎姐守未”青少年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第二天,我们到万州区关工委法教团团长设在城口的单位调研,得以体验了一次河鱼的民宿风情。我们从岚天乡由上而下出发。一路上,阳光从浓密的树叶缝隙间渗漏进来,投下点点光斑,我们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聆听着“叮叮咚咚”的山涧泉水声,再次来到河鱼。

枕山卧水,错落有致,坐落在静谧清澈的平溪河畔的“遇见31涧”民宿酒店,很快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民宿因有房31间而得名,共有五栋主体建筑,南高北低,5个平台有10米高差,除了主体建筑统一用朴素雅致的青瓦土墙外,公共区域,步行小道全部由青石板与鹅卵石铺设。院落内的水池中,一圆轮水车点缀,几树红枫,在翠竹、古木簇拥中,摇曳多姿,红得通透。

民宿主人匠心独运,院内石凳石桌古朴大气、木桌藤椅悠闲自得、蒲团清茶相得益彰、土瓦陶罐妙趣横生,每一景每一处,用心辅佐以精致植物,处处清气十足。房间里也十分考究,废弃的树枝打磨成衣架,刻着年轮的树根做成挂钟,“断木”做成洗手盆底架,造型独特的树杈拼接成烛台。原木、青瓦、土石、麻绳等元素的巧妙搭配,让客房各有主题,彰显着自然气息、充满了山野情趣。

深秋的河鱼,气温陡降,乍暖还寒,幸好我多带了衣服。中午,在“遇见31涧”民宿酒店一楼餐厅,我们围坐在餐桌前,随着腊扣肉、铁罐土鸡、炸荷麻叶、渣豆腐、格格面等独具城口风味的农家土菜,摆上桌面,我们的味蕾被瞬间打开,身上的寒意顿时全无。

河鱼的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卓尔不凡,河鱼的民宿发展规模和品质,同样令我们刮目相看。


编辑:李微希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