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辉专栏|烤羊肉串和薄皮包——西行游记(三十九)
作者:赵利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1-10 18:41: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烤羊肉串风靡全国,很多人都喜欢吃。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小吃。把肉切成小薄片,用铁签串起来,放在燃烧的木炭上烤,然后撒上些辣面子、精盐和孜然,数分钟即成。其色呈焦黄、油亮,味道稍辣,不腻不膻,嫩而可口。
我们地质队员平时吃饭,就经常自己烤羊肉串,一来市场上的羊肉多且便宜,二来野外空阔,烤肉时,烟会自然随风散去。地质队作业地经常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美食的追求。
追溯人类烤肉的历史,大概自从发现火以后就开始了。那时没有调料,也没有什么工具。古人这种“炙”肉、“燔”肉的嗜好,佐证是从西汉出土的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了有关饮食的遗策,其中有“牛灸”“犬助灸”“豕灸”“鹿炙”等烤食的资料。山东诸城市前凉台村的东汉孙琮墓中,出土了一幅庖厨图,其烤肉的工序、所用工具等与现在新疆的烤肉近似。
在新疆,无论去到哪个地区都有烤羊肉串。羊肉串除了在木炭、无烟煤上烤之外,还有在馕坑里烤的,其味道同样鲜嫩可口。新疆羊肉串之所以风味独特,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新疆羊的品种优良,这自然是和新疆的水草有密切关系,如阿勒泰大尾羊、巴音布鲁克羊都是品质优等的肉用羊;二是新疆烤羊肉串选用了特殊的调味品。常言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烤羊肉串虽是风味小吃,却也能上得了台面,成为宴席上的佳肴,但其做法有很大的改良——原来的肉片改用肉末,并加入蛋清、淀粉、孜然、辣椒面、精盐做成丸子,再穿上竹签放油里炸或在电烤箱里烤。我在大饭店吃过几次,总觉得不如在野外烤的好吃,心情也没那么豪爽。
除了热衷烤羊肉串,我们地质队员还常在褡裢里装着新疆的大包,饿了便拿出来烤了吃。维吾尔族人的大包,有名气的要数烤包和薄皮包。
烤包是在馕坑里烤的,用的死面,皮子擀得较薄,做成方形。馅儿用羊肉丁、羊尾油丁、洋葱、孜然粉、精盐、胡椒粉和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大包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熟。大包色泽黄亮,肉嫩味鲜。这种烤包,市场上可以买到。其他几种,如家庭自制烤包,馅儿和大包一样,但做皮的面里要掺鸡蛋和油。疙瘩包的皮要加酵面,用淡盐水和成硬皮面,馅儿用羊肉,也可以用肥牛肉。这种疙瘩包呈圆形,馅很多,烤熟后色泽金黄悦目,味道很香。还有一种油炸包,馅儿事先要在锅里炒一下,然后再烤。这种包形似饺子,用花边刀压边,所以有整齐的花纹。维吾尔族人常以油炸包作为礼品互赠,其风味为烤包之首。
做薄皮包是维吾尔族人的拿手手艺。薄皮包馅儿的原料和烤包差不多,但它不在馕坑里烤,而是在笼屉里蒸制而成。这种包面皮擀得很薄,透过外面的皮几乎可以看到里面的馅儿;其特点是皮薄肉嫩油多,伴有洋葱的香甜味道,吃起来非常可口。薄皮包除了可单独食用外,还常和抓饭混搭着吃,即在每碗抓饭上面放几个薄皮包。
地质队员们长年在野外工作,对于方便速食的食品尤其喜爱。为了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我吃遍了市场上的美食,最后还是觉得馕、烤羊肉串和薄皮包,最适合地质队风餐露宿的生活方式。队里没有固定的厨师,人人都是厨师,我们就像鸟儿一样,为了一张嘴,在沙漠中到处寻觅美食。
(作者系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