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国专栏丨读书吧⑧贴近人性的观察
作者:孙凤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1-15 16:33:22那日,父亲指着一本书说:“这本书写得不错!”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原来是摆在案头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张宏杰著)。
父亲文化不高,连小学都没有完整的读下来,不甚读书,看我近日有空就钻进一本书里,许是上了年纪好奇心加重,看看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的儿子,结果一读就放不下了。
看过的历史书很多,有正史,有野史,有正襟危坐,也有嬉皮笑脸,但像张宏杰一般,从人性的角度观察,慢慢剥开裹在历史人物上时间“包浆”的作者,少之又少。正如莫言所说:张宏杰不批判也不仰视,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那些在历代史书中伟大或者邪恶得光怪陆离的历史人物被他还原成了可以信赖的人,与以往的描述面貌迥然不同。
在大一统的王朝里,我不太喜欢明朝。从统治阶层来讲,明朝的皇帝,有点能力的,嗜杀,没能力的,昏庸,好不容易有个既有能力又不嗜杀的,寿命还不长;太监专权,宫女干政,王爷造反,党争不断……没有几个人真心为了老百姓。从国家政策来讲,明朝开启了闭关锁国的先河,白白浪费了唐宋打下的良好基础,错过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最佳战略机遇期。
本书选取了七个人物作为一斑,让读者得以窥探大明这头“豹子”。皇帝朱元璋,篡位者朱棣,清官海瑞,太监魏忠贤,造反者张献忠,叛徒吴三桂,忠臣郑成功。
叫花子的出身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出身最低的一位,即使放到有据可查、有史记载的大小王朝里,也难找出比他出身还低的皇帝。朱元璋的经历的苦难过于凶狠,以至于在当了皇帝后,仍念念不忘,那些苦难刻在他骨子里的印记,终其一生,都没有消灭,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显,因此,他制定了许多不合理的、死板的、戴有明显有色眼镜的规定,甚至一个字都不许改,以至于他的皇帝子孙们奇葩辈出:仁宗即位不到一年,因病暴死;宣宗游戏无度,38岁而亡;英宗时太监专权,自己成了俘虏,国家几乎灭亡;代宗懦弱自私,死时刚刚而立;宪宗好方术,独爱方士和太监;武宗荒唐放纵,胡闹了一辈子;世宗差点被宫女勒死;穆宗纵欲过度,36岁早亡;神宗在位48年,30年不上朝,大臣们都没见过他;熹宗把国家大事交给宫女太监,自己钻研木工……若是朱元璋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他当初制定的那些规定。
造反成功的王爷朱棣。朱棣让人捉摸不透,忽而大度,忽而量小,忽而仁慈,忽而残忍,但如果与他篡位者的身份联系起来,一切便豁然开朗。或许是惺惺相惜,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学习流氓出身的汉高祖,造反成功的朱棣总是处处踪迹唐太宗。朱棣兢兢业业,天不亮就起床工作,深夜还在加班加点,几乎没有周末假日,取得的成绩也是举世瞩目,明朝最耀眼的大事几乎都是在他的治下完成的,国力强盛,人民富庶,政治安定,文化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充满活力和开拓精神的时代。这一切,似乎都是在向他的父亲朱元璋示威:皇位传给我是最合适的。
备受排挤的清官海瑞。海瑞以宁折不弯、两袖清风的正面形象流传至今。然而,在当时明朝腐败透顶的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备受排挤。张宏杰不是从歌功颂德的传统角度切入,而是从成长的经历、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和睦、人际的交往等不同寻常的角度来剖析海瑞,读者读来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才不配位的太监魏忠贤。当了太监的魏忠贤初期默默无闻,甚至长期处于太监的底层,沉迷于木匠活的熹宗即位后,他瞬间登上权力的巅峰,成了整个国家的实际执政者。魏忠贤不识字,对国家的治理更是无从谈起,越是这样越害怕被人戳穿,害怕失去对权力的驾驭,于是无所不用其极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这泼天的富贵如同当初瞬间得到一样,随着熹宗驾崩,这一切荣华富贵顿时烟消云散,族人尽数被牵连。不知他死前会不会怀念当初贫穷却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造反失败的流寇张献忠,无家可归的将军吴三桂,收复失地的海盗郑成功,虽都归为武人一类,但一个是造反者,一个是反叛者,一个是忠心者,在后世的书中,三个人有着三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读到张献忠一章,他做下的种种恶行让我脊背阵阵发凉,罄竹难书,所有能搜到的贬义词都不足以形容他。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找不到他拥有爱心、同情心的证据,他有着强烈改变命运的愿望,容易冲动与暴怒,情绪极不稳定,不善自我克制,叛逆心理很强,有一定的反社会型人格倾向,或许这与他在投奔起义军前生活一直是失败的有关。
吴三桂的经历,和一直在失败中徘徊的张献忠不同,16岁时英勇救父,树立起一座仁义道德、英勇无畏的丰碑,再加上一表人才、社交牛人、家族多金、慷慨大方的标签,使他拥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从而在数次的反叛中都得到一众部下甚至同僚的拥护。大明的臣子,降了清朝,又“反清复明”,最后落得个无家可归的下场。
郑成功在史书里被冠以民族英雄的称号,然而父亲却因自己的不降清被杀,郑成功牺牲了“孝子”,想做个“忠臣”,没想到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明朝臣子”吴三桂擒杀。两个接踵而至的噩耗击倒了他,39岁而亡,临终前悲呼“忠孝两亏,死不瞑目”。
作者张宏杰以文学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从而展现出了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值得一读!
编辑: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