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发仔专栏|菜市温暖
作者:郭发仔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1-17 11:27:06桂花巷的尽头,有一个菜市场。
菜市是一条悠长的小巷,蜿蜒曲折,里面有各种新鲜菜蔬,鱼肉蛋豆腐,间或有卖泡菜和炒货的,卖锅碗瓢盆、针头线脑的,很有乡间生活的烟火味。最近,羊肉在这里时兴起来,有的还架起大铁锅,现场熬制,阵阵腥香在巷子里游走,令顶着寒气前来的人顿时热乎起来。年关将近,有店家开始灌香肠、熏腊肉,店前挂满成品,后台机器轰轰地吐出一节一节的新鲜香肠,忙不过来。
周围几个小区的人,大多喜欢来这儿买菜。这里的小菜都是从附近农家进来的货,还有农家田园的气息。不过,我来这里买菜,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商家直道,要多少卖多少,绝不硬生生塞货,还会主动问你家里几个人吃,建议买多少合适。
其实,市场上的蔬菜基本都新鲜,买哪家的都一样,但买土鸡土鸭我就认一家。老板是个中年男子,干瘦,驼背,还有腿疾,为人很厚道,总是先问你想怎么吃,因为不同的吃法需要不同的肉质,否则嚼不烂,或者炒不熟,吃不到正宗的口味。无论是生客还是熟客,老板都要一边忙活一边仔细询问,他宽大白皙的额头上总是泛着油光,骨感明显的腮帮子总支起朴素的笑意。买他家的鸡鸭,什么都不用操心,清理绒毛、去除杂碎,剁块或者切丁,都会在几分钟之内弄好。老板交代做菜细节要点的同时,手里的活儿一点不耽误,动作麻利得让人想起课本里学过的卖油翁。
给老板打下手的是一个中年女子,三十来岁,脸上白净,一头青丝,不过也是一副瘦小身板,微微驼背。起初,我以为她和老板是夫妻,但从脸型和一致上扬的眉毛判断,不像。老板说,这是他妹妹,住在乡下,乡间赶场时也做鸡鸭生意,乡下不赶场的间隙,她就过来帮衬帮衬。这女子天生一副喜人的长相,脸上总是挂着津甜的笑,说话声音干脆响亮,像越过田野的南风吹响了一串悬空的铃铛。
不断有人挤到摊前买土鸡。一个年轻一些的姑娘从人群中拱出来,像从豆荚里剥离出来的一颗豆子。她低下头去,认真地把摊上摆放的每一只鸡都打量了一番,有些犹豫不决,好像无从下手。瘦小女子忙着招呼其他人,有些应接不暇,终于找了个空暇问这位姑娘:“你是要买哪样?”语气里表露出一丝浓浓的暖意,语气不徐不疾,像春风匀出来的气息。姑娘有些举棋不定,最终指向一只不大不小的鸡。“你是要炖着吃还是炒着吃?”姑娘抿了抿嘴,用甜脆的声音答了一个“炒”字。女子正给其他人买的鸡上秤,她熟练地点燃干冰,拎起一只已经去毛的鸡,熏去脖子、翅膀上的绒毛,然后扭头对姑娘说,那只鸡是只老母鸡,炒不烂,也嚼不动,建议买另外一只仔鸡。
离开菜市已是晌午,菜市人流越来越多,卖鸡鸭的摊前依旧摩肩接踵,高高低低花花绿绿码了一层又一层。嘈杂的人声里,可以清晰地听见那位女子银铃般的笑语声。
有时我想,所谓幸运,便是生活从我们身上拿走一些东西的同时,又慷慨回赠的那部分。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