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李立峰专栏|我的阅读史⑤:挚爱法律

作者:李立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1-22 10:58:06

undefined

在书柜的第五个格子,我摆放的是法律类书籍。

我是法律人,我的专业是法学。

上大学时,追过几本法学生必看、必买、必藏的书。

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写于1764年,尽管只是薄薄的一本,却无法撼动其在刑法界的始祖地位。几乎所有的刑法学子都膜拜过,书中的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罪刑责相适应等原则,至今仍在指导刑法实践。

这本书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人性的光辉,被奉为经典,揭示了“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其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

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介绍了法律的演变、发展过程,洋洋大观、博采众长。如果没有丰厚的积淀,可能读起来烧脑,还难以理解。正因为其晦涩难懂,所以才愈发令人肃然起敬。

学习民法的学子,自然啃过《德国民法总论》《民法总则评注》及王泽鉴的民法系列。学习刑法的学子,看过张明楷的《外国刑法纲要》、丹宁勋爵的论法律系列丛书等。

当然,法律典籍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一道来。但,“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那时候,我在上大学,节衣缩食,把几本大部头买来,摆在案头、床头,以确认自己正义之光追寻者的身份。余生皆托付法律,必须学会敬仰,学会付出,学会无畏。

自此,这些书随自己转战南北,不离不弃,时刻提醒着自己不忘从法初心,坚守法律本心,做到每一个裁判都是内心确信,用自己所学所长,裁判天下是非,守护人间正义,捂暖被违法而破坏的人心。

大学毕业后,在法律专业书籍和法条之外,我开始看法学家的随笔。

喜欢过许章润、苏力、张建伟、张明楷、龙宗智、施鹏鹏、冯象、罗翔等名家的法学随笔。

这些书,是他们所著教材、论文的补充,甚至是解读、背景。配合着读,津津有味,亦茅塞顿开。

文学是心学。相对于专业著述,随笔、散文更容易走进读者的内心。因而,通过读法学家的随笔,可以对其学养、思想、人品形成独立的判断,不会偏听偏信,亦不会随波逐流。

其中,清华大学张建伟的书买得最多。如《法律皇帝的新衣》《法律稻草人》《阿Q之死的标本意义》等。张建伟老师的书,观点独到,情感深沉,敢言会言,用心良苦。读进去了,收获颇丰。

罗翔近年的爆红,让他的书流传甚广。我先后推荐过他的《刑法学讲义》《法治的细节》等书。与之有过互动,他让出版社送了我一本书。

这两位都是值得我尊敬的法学家、法律人。他们在促进社会法律理念普及、全民法治意识养成等方面的成就,不亚于其学术成就。

学法多年,我觉得法律不仅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生活方式。

法律使学法之人养成理性客观、审慎冷静的思维方式,对人性的洞察和生活的观察相对深刻。法律使学法之人养成兼听则明、程序正义的价值观,促使研习法律者重视独立思考和公正判断。法律养成的底线意识、风险意识,对人品的塑造和自律习惯的养成尤为关键。

当今是法治社会,每个人都离不开法律,都应该懂法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法律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专业性强,不能不懂装懂、一知半解,不能片面曲解,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法律对我的滋养太多,太多,它让我学会了规则、极简、自律、敬畏,学会了俯下身来,不升起傲慢心,在劈面世事的炎凉、洞穿人性的丑陋、直面罪恶的黑暗,依然心怀感恩、向阳而生、微笑向前,保持赤子初心、阳光心态、笃定前行,不跟风、不懈怠,把握当下,珍惜现在,做一个发光发热的小太阳。

编辑:胡晨愉 熊冬梅 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