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陈劲专栏|刘子如“敢”字当头的风雨人生

作者:陈劲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2-04 13:41:38

在我生活的重庆万盛,有这样一位名人。他生活在积贫积弱、风雨如晦的年代,有着艰苦奋进的创业历程和奉献社会的慈善壮举以及古稀抗日的爱国行动,他“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精神光耀千秋、泽被后人。

他就是“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

子如先生敢于走出去历经风雨,既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新的发展。

1870年11月,刘子如出生,他的父母是小商贩,家境并不宽裕。13岁时,因父母亡故,他身无分文执意步行两百多里路,只身流落到举目无亲的重庆。当他在重庆街头奄奄一息时,幸遇临江门一僧人收留。为求生计,他白天苦读书籍、晚上苦学刻板手艺,曾回綦江开刻字铺,又与人合伙开办机制钻瓦厂,后凭勤奋与聪慧在国内经销缝纫机发了家,成为20世纪初至40年代享誉西南、名噪中国、蜚声海外的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名人士。

古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蜗居或安于现状,人的眼界和事业发展的空间就会受限,久之生计可能都成问题,还何谈深层次的发展?刘子如不仅敢于让自己走出去,还敢于让自己的事业不局限于重庆一隅,更敢于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一面通过身体力行向世界宣传出去。他不仅在重庆兴办孤儿院、青年会、学校等慈善事业,还拓展到重庆周边、成都及全国。1924年,子如先生环球考察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沿途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秀美山川,受到各国民众热烈欢迎,回国后出版《新新游记》,向川中军政各界提出强国富民、改造社会的重大方略。他的考察日记,许多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子如先生敢于捐巨资创办慈善事业,是重视培养青少年,更是为着国家民族之未来。

刘子如为何敢如此不惜家产?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人生境遇,另一方面是诸多世面、风雨及国家现状铸就了他公而忘私的公义心、为民造福的责任感及寄希望于民族未来即青少年的使命担当。刘子如创业时,正值青年好时光和社会动荡变革时期,他受新文化思想影响很深,联系自己身世立志从事慈善。所以,对于金钱,刘子如看得很淡,他已将着眼点放在青少年发展和强国富民实践上。可见,刘子如是一个志存高远、追求无我、重行善行之人。

1914年创办重庆第一所孤儿院时,他曾说“不留金钱与儿孙买耻辱”。1948年腊月,他因病去世。重庆孤儿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有用之才,学生中就有江竹筠、余跃泽等杰出人物。当时的社会各界及大专院校、工商企业纷纷题词、赋诗、吟联、制匾、作序。

子如先生敢于上前线同仇敌忾,是报国志的身体力行,更是民族魂的热烈彰显。时局的恶化,容不得刘子如静心做慈善事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他忧心如焚,请人创作了《重庆私立孤儿院院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67岁的刘子如怒火中烧,自费组建重庆战地服务团,带上48万件募捐品奔赴抗战前线,为将士服务三年,曾被敌弹炸伤。所有人都劝这位老人返家,他却斩钉截铁地说:“今强敌压境,危在旦夕,国将不国,岂能苟安。”

抗战胜利的那天,刘子如正身染重病,躺在病榻上。捷报传来,他激动万分、老泪纵横,对围在身边的青山孤儿院学生们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谨记,有国才有家啊!”

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的一生,自青少年只身出走重庆求生存,到古稀之年回到故里,一个“敢”字始终如一,可谓气贯长虹、纵横驰骋,铭刻下他孤苦奋进的创业历程、奉献社会的慈善公义以及古稀抗日的爱国壮举。敢不敢干,高下立判。对事业,刘子如敢出艰苦与顽强,表现出无畏奋斗之执着;对同胞,刘子如敢出大爱与大善,表现出血浓于水之柔情;对仇敌,刘子如敢出怒火与刚毅,表现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之血性。刘子如“敢”字当头铸就了人生传奇,更铸就了他“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之崇高精神与人格魅力。

作者: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档案馆副馆长


编辑:汪茂盛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