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前专栏|说说“你吃了吗”背后的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
作者:余胜前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2-19 14:05:47曾几何时,“你吃了吗”这句中国式的问候语,似乎成了一个笑话。一则认为很low:时代都进步到现代社会了,谁还差吃的呢?见面问“你吃了吗”,岂不是多此一举。二则认为很假:你问外国人“你吃了吗”,他一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但中国人并没有要表达“请吃饭”的意思。三则认为很土:好歹说个“Hello”或“Hi”,多洋气,多有国际范儿!
最近在一次聚会上有人聊到这个话题,言者振振有词,闻者频频点头。我有些坐不住:这纯粹是用西方人的思维来理解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问候语,根本不懂得这句话背后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看来有必要和大家说道说道,以正视听。
“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是人类最应该关心的要害问题,也是最值得我们警醒的历史问题。“民以食为天”,吃饭涉及一个人的生存问题,体现的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生存状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灾荒、战乱、贫穷等原因,导致人们很难吃上一顿饱饭。曹操有诗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杜甫在诗中也曾多次写到百姓饥寒交迫的场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饥有易子食”……由此可见,“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的流行,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放眼当今世界,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因为局部战争或自然灾害而吃不上饭、吃不饱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决了吃不上饭、吃不饱饭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说“你吃了吗”就很low,恰恰相反,这是在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忘了过去“吃不饱饭”的日子。就好比我们现在唱国歌一样,仍然要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时时警醒着和平年代的我们。
“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体现了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宝贵的仁爱精神。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仁”。所谓“仁者爱人”“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的正是尊重人、关心人、帮扶人的“仁爱”思想。“你吃了吗”关心的首先是涉及我们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次是涉及我们健康的重大问题。因为“你吃了吗”这句话并非随时都可以问候,往往是在饭点的时候才会使用。如果对方在应该吃饭的时候还在干农活儿、忙工作,没有顾得上吃饭,我们就会进一步说“早点去吃饭哟,别饿坏了身子”等话语。这体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心和提醒。言外之意就是要对方多多保重身体、注意自己的健康。其内在的感情是深沉而真挚的,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增强文化自信?就需要我们深入钻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学会透过传统文化的观念、话语、符号去理解其背后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进而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志气和底气。我们绝不能因外来的概念、外国人的质疑而有所动摇、自我否定。
有感而发,信笔草草,不妥之处,还望见谅,并祈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王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