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李立峰专栏|游成都③:博物馆的美好时光

作者:李立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2-29 11:39:06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深以为然。

打卡四川博物院是在一个中午。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打车而去,一头扎进远古四川和古代四川的时光里。结果,人还未到,车已堵起,当时还饥肠辘辘。

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在浣花溪公园与四川博物馆之间的小道上,有很多小吃。买了煎饼果子和炸油果子,坐在街边的石凳上,吃得津津有味。旅行就是这样,街边小吃永远比灯光明亮的餐厅吃得香甜,吃得可口。

吃完后,午睡的生物钟发作,顿觉困意十足。于是,在四川博物院的大厅里,找个舒服的位置坐下,在人山人海里酣睡了片刻,如入无人之境。儿女则无午休的习惯,在妻子陪同下,打卡了远古四川、古代四川两个馆。

醒来后,我陪他们逛第三个馆。儿女给每件文物拍照,直到手机和相机的电量耗尽。对他们来说,把见到的新奇文物记录下来,回去后再细细翻阅,才是在人山人海里正确的打卡方式。然而在我看来,正确打卡博物馆的方式,应该是慢下来,最好请上一个讲解,在一件文物面前逗留半日。参观有所得了,还可席地而坐,对着眼前的文物发呆,写生,或者作诗。

博物馆的文物,大多来自地下,来自人们对来生的安排。一个偶然的机会,它们才被出土,得以面世。我仿佛能感受得到,它们从地下幽暗的世界被发掘时,瑟瑟发抖的感觉。那份惶恐,那份胆怯,扑面而来,挥之不去。因此,许多不便于保存的文物,又重回地下。毫无疑问,这是对文物的善待。发掘的,就珍惜它;没有发掘,就保护好它。

面对战火纷飞和时光流转,很多文物遗失或者毁损,令人唏嘘不已。能够进博物馆的文物,被妥善保存是幸运的,被时光善待是幸运的,被人类凝视是幸运的。我们,不过是与某个王朝的碎片狭路相逢。但正是眼前的这一点点碎片,连接了百万年的光阴。它们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们是全人类的实物教材。通过它们,我们找到了过去与现在以及将来的连接。

每一个身在博物馆的人,某个瞬间,都会有一种错觉,仿佛在读自己的某个分身,在扮演历史书中的某个角色。是的,博物馆仿佛一个任意门,让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自由穿越,与历史人物来一次劈面相逢,到历史中去畅游一番。

每一次身处博物馆,发现时间的流逝以百年计、千年计、万年计、亿年计,我也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在浩如沧海的历史长河面前,自己是多么无知、多么无力、多么苍白,也唯有自己知晓。

人世间的每一个事物,包括不在的、不存在的,古人都有巧夺天工的设计,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有自圆其说的看家本领。那些无法言说的创造力,常叹为观止、惊为天人,甚至假想为宇宙外的文明。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文物,大都没有留下创作者的真名实姓。他们如同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忘,但却丝毫不影响作品的伟大和不朽。

总的来说,历史是公平而公正的判官,它只让人类最优秀的智慧结晶,留下了流传千古、亘古不灭的骄傲。而大多数文物,早已遁入无形,隐入烟尘。

“人从哪里来?”这是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着的源头。但答案似乎扑朔迷离。一切都没有最终的定论。历史,总是留给后来者太多的谜题,等待揭晓,等待探索。人类的认知,也随着考古发掘,一点点被更新,被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每一个博物馆都是一所大学校。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人,都有机会当一回学生,补上以往缺失的一课。

相比于四川博物院,位于天府广场西侧的成都博物馆更新,建筑更时尚,展品更丰富,保护得更好,体验感也更好。

成都博物馆有两大镇馆之宝。一曰石犀,相传为李冰父子在成都治水时所留,重达八吨多;一曰经穴漆人,展现了古时成都发达的漆艺和医术,成为天府之国的例证。

在成都博物馆,你能从小小的“汉兴”铜钱上找到年号钱币之源,从成汉时期出土的陶俑上找到三星堆纵目人的原型,从皮影展览厅中见证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更能从小小讲解员身上看到成都美好的未来。

流连四川博物院和成都博物馆的两个半天,是最为充实的两个半天。无数的信息纷至沓来,填补着日益空虚的大脑。我们每一个人,真该到博物馆里去过滤一下,过滤掉满身的自私自利,过滤掉满心的自大自负。你一定会在出口,邂逅跌跌撞撞的灵魂。

编辑:石俊豪 熊冬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