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李立峰专栏|游成都⑤:人日至草堂

作者:李立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03-14 09:01:28

“今日宜出门。人日贺岁!快来我家和朋友一起过年。扫榻以迎……”这是杜甫发的一条朋友圈。

“杜兄,我来啦!在2号馆等你呦,朋友。”李白留言道。

“在来的路上了。什么时候结束呀?”高适留言问。

杜甫回复:“除夕到初七这几天是最好玩的,快来快来。”

“我已经在打卡墙上合影了!快看我朋友圈。”白居易留言道。

这是今人模仿古人,制作了一份“贺岁人日”宣传单。去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的时候,正逢工作人员分发,遂要了一份,看过不禁莞尔。

人日,阴历大年初七。我来的时候,是初五。正逼近人日,欣逢盛事。

人日逛草堂,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其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话说,杜甫早年漫游时,与李白、高适相遇。三人一道畅游,饮酒论诗,结下了深情厚谊,成为一生惺惺相惜的朋友。电影《长安三万里》对此有着生动的诠释。

后来,发生了战乱,杜甫颠沛流离至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居住,生活贫困,常得蜀州刺史高适资助。公元761年人日那天,高适写诗寄赠杜甫,表达思念之情。9年之后,漂泊到湖湘的杜甫偶翻书帙,重读高适赠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邀怜故人思故乡……”仿佛昨日重现,仿佛故人眼前。而此时,高适早已亡故。

杜甫睹物思人,写下了“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这血泪唱和,道出了文人相惜的佳话,留下了人日唱和的故事。

这个美好的故事,是我在草堂购买的《杜甫草堂匾联》一书读到的。人日游草堂的习俗,原来如此。

那么,如今的草堂又如何而来?话说公元901年,诗人韦庄来到浣花溪,此时草堂早已人物皆非,不复存在。经过反复寻觅、确认,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草堂的柱础。于是,在荒芜的旧址上,重建了茅屋。此后,经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前祠后堂”的格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往事越千年。清朝咸丰年间,四川学政何绍基于人日赴草堂,写下了“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名联。于是,每年人日这一天,成都市民便扶老携幼,倾城出动,去凭吊缅怀一代诗圣。

从杜甫的一生看,杜甫是不幸的,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但他又是幸运的,寓居成都短短3年9个月,留诗240余首,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之情,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依然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感人肺腑,可昭日月。

一座草堂成为一座文化圣殿。与其说,是后人亲近草堂,凭吊杜甫,不如说是致敬文化,感念文明。

去草堂的时候,正值阳光和煦,春暖花开。草堂外的浣花溪,一江春水,水波不兴,白鹭翩跹。草堂内,花香四溢,茂林修竹,曲水绕宅。一切仿佛和千年前,并无二样。人们纷至沓来,向大雅堂上的诗人,向诗歌王座上的圣人,投去最深情的一瞥,送上最由衷的敬意,让诗意的信仰深植内心。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背着几首唐诗上路的,开始了人生的历险,开始了世界的闯荡。此后,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人生际遇如何,在内心深处都烙上了家国情怀、先人后己的印。

诗歌让我们知道,人生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文化应该扎根于广袤大地上的人民之中。一切伟大文明,皆由人民创造。

一座草堂,滋养了成都人的深情,滋养了一座城的诗意。

编辑:石俊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